民國60年代臺東農場管轄的墾區分佈於花東地區7個鄉鎮,在可開發之面積中,開始種植農作果樹、水產養殖及蠶桑等經營項目,以利精進榮民農業經營能力。當時成立了東部第一座蠶種場,以及採購新型養蠶設備,提高專業技術及經營模式,大大改善安置榮民環境,並成為全省最大蠶業生產供應區。
相信很多讀者在小學的時候應該有養過蠶寶寶的難忘經驗,因為這些可愛的蠶寶寶天敵很多,必須一天到晚盡心盡力的保護牠們,深怕一不小心就被螞蟻、老鼠及壁虎等搬去吃掉,或是碰到水而死亡的風險發生。所以當時的設備就需要做很多防護措施以防止蠶寶寶被吃掉或死亡。
一開始的蠶寶寶叫做「蟻蠶」,長得黑黑小小的,但經過脫皮後就慢慢變大
,身體的顏色也變比較白,形成了我們常見的蠶寶寶模樣。而蠶的一生要脫四次皮,等到第四次脫完皮之後,就要開始吐絲作蛹,這也是我們小時候養蠶最想看到的現象。蠶寶寶變成蛹後稱為「蠶繭」,蠶會在蠶繭中待上十天進行蛻變後成蠶蛾,其責任是交配及產卵。
養蠶的目的是為了取蠶絲,所以不會讓其變成蛾,因為蠶蛾破繭會吐出一種酸性物質破壞蛹,同時也破壞蠶絲。臺東農場從日本引進新式養蠶設備來提高蠶絲收成,並擁有繁殖桑苗、種桑養蠶、蠶種繁殖及蠶絲織綢等一條龍的作業生產線,在當時確實領先同業技術,也成為政府機關、民意代表及產學界觀摩的重要據點。惟於70年代末期也因經濟型態的轉型,蠶絲事業逐漸式微,當時的「天下第一被
」及「榮民萬能、栽桑養蠶、繅絲織、自產自銷」等口號也一同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