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置榮民從事農林工作前,臺灣省林產管理局(林務局前身)奉命於民國45年起,永久安置榮民4275人,從事山區造林、保林、伐木、運材開路等工作,部分榮民先後納入林產局及附屬機構員工編制。民國47年成立橫貫公路森林開發籌備處(森林保育處前身),以開發橫貫公路森林資源,陸續增加安置榮民6000名協助從事森林開發工作;從民國48年至74年先後完成開築林道幹道170.4公里,支線168公里,共338.4公里,其中棲蘭山林區及大甲溪林區共249.36公里,銜接現有之北橫公路(台七線)、北橫公路宜蘭支線(台七甲) ; 森林保育處全盛時期,全處(含山區)各單位作業人員達三千人以上,關於
林道開闢養護單位包括機料組、修理廠、林業隊,山區有棲蘭和大甲二個工作區、三個養路段、機械築路隊、施工隊、測量隊、軍官分隊、集材機組、18個養路道班(每班12~18人),不論築路養護、各項工程建設全部自行包辦,當時之熱鬧景象可想而知。
早期開挖100線林道時,全線均為崇山峻嶺,榮民兄弟徒步翻山涉水,不論爆破、土石方之挖掘等均以人工為主、機具為輔,耗費人力,施工困難,工程完成後尚須配合水資源保育措施,加強水土保持設施,以達邊坡穩定,控制沖蝕目標。50年代以後,為了提高施工品質降低成本,節省維護費用,逐年增加推土機、卡車等機具設備,以達全面機械化之施工方式進行。至於其他技術性附屬工程,如邊坡
穩定、駁坎工程、打樁埋枝等水土保持工程交由勞務單位林業工作隊施工。
開築林道範圍多為深山地區,地勢險要,施工時必須在岩石峭壁鑽出孔洞,再將炸藥、雷管、引線埋入、點火爆破,危險性極高,工作人員之辛勞可想而知。
在野外工作時可用餐風露宿形容,白天簡餐果腹,晚上就地而眠,且深山險惡、氣候變化無常,毒蛇多,加上交通不便,工作環境相當艱辛,這是林道開發的辛苦面。棲蘭山、大甲溪及立霧溪各線林道的完成,是耗費多時且艱辛的過程。進入棲蘭山林區後可發現林道網絡拓展於山林之中,從棲蘭山林區的100線、120線、130線、160線及170線林道,乃至大甲溪林區的700線林道、710支線(今南湖大山登
山路線),如今這些交通要道均為當年榮民一步一鑿開拓而來。當踏上100線林道時,遙想當年,本處林道建設歷史,緬懷前人維護生態的用心以及付出的辛勞,我們現今才能使用這些安全林道,對於這些開路先鋒英雄們,我們致上無比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