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〇年代的臺北市南陽街上,有一家由輔導會蘇澳榮民醫院輔導設立之「小欣欣零食店」,這家中式餐點店外觀看似平凡,店裡賣的是銅板庶民美食,人聲鼎沸的早晨,1套燒餅油條加上豆漿是周邊居民的日常。為便於管理,奉時任輔導會趙聚鈺主任委員指示,於61年9月1日起交由榮民產品供銷中心接手管理,這裡不僅僅只是1家普通的早餐店,也是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時常光顧的店家,許多重要秘密會議都在這裡召開,這裡更是臺灣半導體產業夢想的起源地,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讓我們從1974年冬天的1場早餐會報談起……
1970年代的臺灣仍處於經濟起飛初期,以出口農業及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除面臨人力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崛起外,且經歷退出聯合國及石油危機等,加上雪上加霜的通貨膨脹,衝擊臺灣出口業,景氣下跌,人心不安的氣氛,面臨產業亟需轉型的危機。蔣經國院長為了改變現狀,進而囑咐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召集當時政經界重要人物共商對策。
1974年2月7日, 1個寒冷的早晨,「小欣欣零食店」陸續聚集幾個客人,他們點了幾套燒餅油條,在此一邊吃早餐、一邊進行早餐會報,這些客人包括經濟部長孫運璿、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長康寶煌及美國無限電線電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7人,早餐店裡瀰漫著熱騰騰的白煙與濃郁的豆香,伴隨著這場會報進行,會中你一言我一語,共同為臺灣未來的科技業發展籌謀策劃。在這場會報中,潘文淵提出了1項積體電路計畫草案,預計花費4年及4億臺幣,決議以積體電路技術作為產業發展方向,這項決定影響臺灣數10年來的發展,誰也沒想到在早餐店的一段談話,竟然談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早餐會報後,前往美國培訓的團隊成功將積體電路技術成功帶回臺灣,而後臺灣半導體產業持續蓬勃發展,這些人才也成為半導體產業的核心人物,誰也沒想到1場簡單的7人早餐會報,種下臺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種子,進而發芽茁壯造就今日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小欣欣零食店」的詳細地址曾引起一番討論,有人說應該位於銀行林立的懷寧街,也有人說記得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吃早餐的回憶應該位於南陽街,這也引發4、5年級生的懷舊心情。為了查證詳細地址,輔導會特別調閱出當年的租賃契約,解答了當年的「小欣欣零食店」位於南陽街上。
儘管已事過境遷,這個成就臺灣IC產業的夢想基地早已不復存在,當年早餐會報的參加者也大多已故,但早期政府政策成功推動產業改革的歷史及前輩們的付出,至今仍令人感念,也讓這段「小欣欣零食店」的故事傳為佳話。
參考資料:臺灣工業文化資產網-臺灣IC產業夢想的起點https://iht.nstm.gov.tw/tour/index-1.asp?m=13&m1=6&m2=28&i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