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日月同輝 緬懷榮工」系列第10集-十大建設 蘇澳港
蘇澳港工程分兩期進行,第1期由民國63年7月開工,至67年12月完工。工程包括內外防波堤2條共長1,385公尺、碎波堤2條共長990公尺、漁港防波堤3條共長178公尺、深淺水碼頭3,967公尺、碼頭填方542萬立方公尺,其他還包括港區道路、公路隧道、公路條、行政大樓及通站等(如圖1)。全體榮民員工感受政府能將如此艱鉅的國家建設託付榮工處承辦,都感到極大的榮譽與驕傲,決心貢獻自己全力以赴。
外擴防波堤是蘇澳港的主體工程,施工最為艱鉅,炸山移土構築施工道路、建造高架施工便橋都只是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防波堤提根全部
均為拋石構體,數萬方半噸至5噸重的塊石,都經過精選,石質堅硬合於建港標準。
利用浮船塢製作巨型沉箱,是蘇澳港為解決缺乏施工場所的一項創舉。每艘浮船塢載重為5,000噸,可以同時製作2座巨型沉箱(如圖2)。由於巨型沉箱數量多達75座,如果採用傳統方式施工,1座沉箱需耗時8個月才能完成,因此工程人員研究決定使用滑動模板,只需耗時2個月即可以完成1座沉箱。
沉箱在塢內製作到6公尺高時,即已達到浮船塢的載重飽和,經養護後沉箱就可以下水。由於蘇澳港風浪特別大,因而需要因應的沉箱也特別大,長寬各為25公尺,高度15~23公尺,每座空重約為4,000到6,000噸之間。
沉箱拖放的先
期工作,要先進行海底整平,因為沉箱一定要安放在平整的基礎上才會穩固,除過高的海床要炸除之外,對於過深或是傾斜的海床,就必須要用石塊填起來。最初使用側傾式拋石船擔任作業(如圖3),後來又改用底卸式拋石船,使一船一船的石塊,都能十分準確地拋在沉箱預定安放的位置上。
拋石完成後,先用整平船進行粗整,然後潛水人員下去細整,先用繩索放樣訂出高度,再用人工搬運塊石將基礎整平,潛水人員在水深20多公尺的海底工作(如圖4),非常辛苦和危險,要把近300坪的海底基礎全部整平,才可以安放沉箱。
第1座沉箱安放好時,要儘快進行拋石,將沉箱和拋石堤連接起來,並將沉箱內艙用砂石填滿,才能避免沉箱遭大浪推
動的危險。由於連接段湧浪較大,除拋石堤兩側加放10噸重的雙T型塊外,還要加放30噸重的雙T型塊,才能抵禦湧浪的衝擊。
蘇澳港的地形與海象非常特殊,對於施工極端不利,每年6月至9月為颱風季節,10月到次年3月為東北風季節,每年海上可供作業的時間,還不到130天,而平均每年要安放20多座巨型沉箱,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高大如8層樓房的巨型沉箱(如圖5),由兩艘大型拖船前護後擁地緩緩前進,拖行約3公里左右,費時約1小時,才能抵達安放位置。
沉箱到達安放位置並大略固定位置後,由潛水人員下水打開水門安全蓋,再由箱頂上扭開水門開始充水(如圖6),沉箱就會開始緩緩下沉,此時兩艘大型拖船此進彼
退,藉以調整沉箱位置。由於蘇澳港受到遠洋風浪的影響,海底經常是暗流激盪,要將沉箱快速固定在正確位置上非常困難,除了使用拖船調整位置外,還需要預設鋼索由岸上拖帶。沉箱快著底時,再使用纜繩滑車做最後的左右細部調整,一直要到沉箱安放在正確位置後,大家才能鬆一口氣。
蘇澳港建港工程中,需要運用100多萬立方的混凝土,因此特別設立了3座全自動拌合廠,每天都能生產1,000立方混凝土,可源源不絕的供應工地所需。為了抵禦海浪衝擊,用混凝土製作了1萬多個各類型塊,包括10噸重的中空三角塊、10噸和30噸重的雙T型塊、25噸和40噸重的菱形塊以及50噸重的達安塊。菱形塊堆成的碎波堤,具有透水性,海浪衝擊
時波浪大部分被菱形塊間的空隙吸收,使堤內波浪有效減小。
至於碎波堤堤頭的品字沉箱,在沉箱中屬於特殊型態,除了製作上因斷面縮小費工費時外,最大的困難之處在於沉箱安放逐漸下沉時,必定是會有一邊先行進水,因此如果不能適當控制沉箱就會失去平衡,造成危險。4座品字型沉箱全部安放並經回填封頂完畢後,海側肩部還要吊放重達50噸的鋼筋混凝土達安塊(如圖7),因為碎波堤頭正對港口,一旦颱風湧浪襲來,達安塊除具有消波作用外,還具有防止反射的功能。
打樁是棧橋式碼頭工程中最艱鉅的工作,其僅靠透水式的碎波堤擋浪,備受波浪影響,在工作人員冒險犯難的精神下,總算將756支長樁安全而準確地打妥完畢(如圖8)
。接著拋放軟石及吊放1、2噸重的小菱形塊,再於樁頭加上樁箍套上樁帽灌注混凝土,後吊放預鑄鋼筋混凝土梁及混凝土板,等碼頭前緣的關牆在現場同時建造完成,就可以在預鑄板上加鋪混凝土碼頭面,則全部棧橋式碼頭工程就告完成。
小型沉箱碼頭之沉箱數目多達120座,基於趕工需要,一部分是利用灣內有限的灘地製作,並特別設計了一套沉箱下水用機具,工地戲稱水鴨子。下水時2隻鴨子各用2台千斤頂將沉箱頂起,使底部完全脫離地面,再以同步速度抬著350噸重的沉箱駛向水中(如圖9),約深入水中60~80公尺遠,水深達5公尺左右時,沉箱即可浮起安置,是國內一項新的嘗試和創舉。
蘭陽隧道是港區對外的主要交通孔道,
此隧道全長910公尺,是當時臺灣地區公路上最大最長的隧道,由於地質特別不良,所以開挖的工作非常艱苦。另外建築新生地,是蘇澳港的另一項特色,共需填出新生地82公頃,位於蘇澳灣邊的砲台山,是蘇澳港新生地最經濟的取土場,問題在於運輸因原有道路過於狹窄,交通已非常擁擠,無法再增加每天2,000車次的運土車輛。因此榮工處自行設計以長程巨型輸送帶,直接將土方送到海邊,途中更煞費苦心地克服陡峻的砲台山坡度並跨越2條公路,送到海邊後再由大型傾卸車分別運填,共需要400多萬方土方,實在是移山填海之壯舉。
蔣總統經國先生每年都要到蘇澳港工地巡視,一方面瞭解工程進度,一方面鼓舞士氣。榮民們藉由工作的快和好,
來表現對他的愛戴(如圖10)。蘭陽隧道是蔣總統親自命名,後又請謝東閔副總統題字,全體榮民員工極感振奮。
蘇澳港建港第1期工程,榮工處在沒有外籍顧問協助的條件下,終於提前半年完工並正式開港通航。第2期工程是民國68年元月開工,72年6月底完工,包括南北防波堤525公尺、漁港防波堤175公尺、深淺水碼頭1,705公尺、碼頭填方29萬平方公尺、港區浚渫120萬立方公尺,另有1萬噸級修船塢及滑道各1座、貨櫃調度場及道路19公頃(如圖11)。
2期碼頭共有8座,連1期完成的共有17座,無論設計與施工均完全由國人自己負責,證明了我國碼頭工程技術已達國際水準。榮民員工發揮高度的經驗與技術,使
得完工後的、北南堤像1座海上長城般,護衛灣內水域的平靜。
蘇澳港建港工程在第1期與第2期的計畫下,前後歷經9年完成,這項最早由十大建設下延伸的工程,為臺灣東北部地區開闢了對外貿易的新門戶,當時每年貨物吞吐量最高可達1,000萬噸,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在同時興建龐大複雜而又需要高度技術的港灣工程中,榮民員工的工作能力,又再度獲得了肯定。
如今蘇澳港結合了漁港與商港,並提供了北方澳重要海軍基地「龍淵計劃」之共用航道,期待未來配合國際趨勢及觀光休憩需求,擴大港埠服務功能,共創蘇澳港美好新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