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榮工處進行煙囪塔及機組鋼架吊裝,「興一機」與「興二機」各有一支高度為250公尺煙囪,其高度為當時全台最高煙囪(如圖7)。此外,機組的大型零件如汽鼓、主變壓器、高壓加熱器等,也不停地透過平底駁船,從臨時碼頭搶灘上岸(如圖8),再至各廠房進行吊裝。
由於興達發電廠開發初期土地面積有限,露天煤場面積較小,機組使用的煤炭進口後,主要儲存於大林發電廠,部分則透過轉運碼頭運送至興達發電廠。1982年完成卸煤碼頭與外海棧橋後,駁船每次可運1萬噸的煤炭,從卸煤碼頭透過輸煤皮帶,經外海棧橋運送至廠區南側的露天煤場存放,每日再將發電所需之煤炭,以堆取煤機進行挖掘送往日用煤倉(如圖9)。
廠內裝設燃煤發電機組四部,1982年9月興達電廠一號機組正式商轉,1983年二號機組併聯商轉,此二機組裝置容量均為50萬瓩,1985年6月三號機組併聯商轉,1986年4月四號機組併聯商轉,此二機組裝置容量均為55萬瓩,四部機組總裝置容量達210萬瓩,大大緩解當時南台灣用電需求(如圖10)。
1997年之後,興達電廠增設五座採用天然氣為主要燃料之燃氣複循環機組,裝置總容量為220萬瓩,皆由榮工處承建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供應至電廠,興達發電廠裝置總容量達430萬瓩,每年約可發電230億度。
興達火力發電廠是全台第三大火力發電廠,興達電廠的根基,是由榮工人員自一片沼澤向大海爭地所建造起
來的,也是榮工處從無到有完成一座大發電廠工程的壯舉,當我們在享受著能源帶來的美好生活時,應該要感謝台電人的智慧、策劃與努力,更要時時緬懷榮工人員昔日與海爭地的艱辛,及對臺灣各項基礎建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