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參與經建
參與經建
鑿穿一片天地
鑿穿一片天地
榮民是國家發展的動力 在臺灣的土地上,參與國家各項建設 榮民弟兄蓽路藍褸,一步一腳印 為建設美麗家園而謹守崗位...
:::

國內第一座海底隧道-高雄港過港隧道

撰稿人/資料來源: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日月同輝 緬懷榮工」系列
2024/09/04
特色
海上有起重設備的工作船,將水平千斤頂吊進海底安裝於沉埋管接頭處,利用水平千斤頂將2節沉埋管拉攏接合,達到初步止水,這些水下作業全靠專業潛水員施作安裝及確認接合良好,才能排放管段接頭間的海水,施作後續銲接作業使管段完全密接才成功接通(如圖8)。 整個沉埋管埋在海水中,防水是否良好是最重要的,除了第一道GINA防水橡膠襯墊外,榮工處更在管端接合處安裝第二道橡膠防水裝置,用來防堵天然災變引起管段位移,更加裝了拉緊裝置加強橡膠抗張強度,使橡膠襯墊在地震作用下不致損壞。 沉埋管外的工程仍不斷進行,在管底與海床間,利用預埋管路灌砂、澆灌混凝土,使沉埋管與海床間縫隙完全填滿,管底兩側拋放濾,然後拋放20公分卵石,最終在管頂回填砂料,以保護沉埋管並增加沉埋管的穩定性(如圖9)。 1984年5月1日過港隧道通車典禮,由時任副總統李登輝先生主持,過港隧道的完成,為高雄旗津帶來新的希望及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往來貨櫃運輸更加便捷,碼頭的裝卸功能隨之提高,使高雄港在全世界300個貨櫃港中,從全球排名第5躍升至第3名,本工程建設經費達38億元,榮工處動員1,200多人,完成這條由國人親手設計施工的海底隧道,當我們在享受著過港隧道帶來的交通便利時,應該要感謝榮工人員的智慧、策劃與努力,更要時時緬懷昔日施工的艱辛,及對臺灣各項基礎建設的貢獻(如圖10)。
沉埋管內設水壓艙控制沉降及400頓千斤頂用做沉放接合臨時製程及調整高程用,各段沉埋管接頭處安裝特殊GINA防水橡膠襯墊(如圖4),承受進水壓力的不同而緊密結合,在頂部及側牆鋼筋混凝土外殼鋪設防水膜,加上保護板及防熱層,再依設計澆置7~15公分厚混凝土,以確實達成防水效果,最後在側牆鋼板保護層外,貼上防蝕用的陽極鋁錠,保護鋼板不受鏽蝕延長沉埋管使用年限。
引導箱涵尺寸與沉埋管相同,是一種水密性結構,只是底層沒有鋼板外殼(如圖5),箱涵端完成後就施築第二道圍堤,將箱涵進海端留出一部分,引海水灌入,並拆除第一道圍堤,以便接裝海底隧道的沉埋管段。全部六段沉埋管完成後,接續試驗起浮能力和防水設施
,這些工作為了後續沉埋管的拖航作準備。
過港隧道第一次的沉埋管海上拖放作業於1983年7月31日展開,榮工處經過縝密事前計畫,用4條拖船將2萬500噸沉埋管自移裝碼頭經高雄港主航道運往1公里半外的定位位置。沉埋管拖放接合一共6次,依順序為第1、6、2、3、4及最後第5節,其中以第5節安裝間距最短,技術性最高(如圖6)。
當龐大沉埋管依事前計畫安全拖放至定位位置,利用預先拋放海底的混凝土方塊,以鋼索及捲揚機來校正沉埋管位置,再將沉埋管內加灌壓艙水,使沉埋管逐步下沉,同時須不間斷收集計算沉埋管方位及高程等測量數據,使沉埋管在水中的移動一直在準確的控制當中,然後下沉到最後預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