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水庫拱壩上游集水面積約303平方公里,蓄水量4億600萬平方公尺,主要用以供應臺北地區自來水需求,水庫工程布局包括拱型大壩一座、副壩一座、消能池、電廠、導水隧道及擋水壩。
拱型大壩高122.5公尺、頂長510公尺、底寬25公尺、頂寬7公尺,為薄壁雙向變厚度曲線拱壩,壩身混凝土體積為70萬6,000平方公尺。另有溢洪道閘門8座,設於拱壩壩頂中央位置,各裝置8扇鋼製弧形閘門。副壩同為拱壩,位於主壩下游約200公尺處,壩高28公尺、頂長237公尺,與主壩及兩側溪岸共同形成一座消能池,其池水能於溢洪道洩洪時,吸收洩洪的衝擊力。另所設電廠1座,為利用水庫落差裝置7萬瓩發電機1部,係做為水庫興建之附帶效益。
大壩配合工程有長386公尺、直徑10公尺之導水隧道,能於大壩主體工程施工期間,導引溪流繞過施工區域而下,使施工區域得以乾涸利於施工。上游擋水壩同樣為拱壩,壩高29公尺、頂長202公尺,用途為施工初期攔截溪流並導入導水隧道。導水隧道及擋水壩兩者為水庫工程不可或缺的配合工程,於水庫完成蓄水後均會淹沒於水中。導水隧道於1982年3月完成通水,上游擋水壩於同年10月完成,發揮攔水功能。
影片介紹:
1970年代初期,臺北地區人口約為250萬元,每年夏初旱季就會出現自來水供應不足的現象,以致經常需要分區供水,又因地區工商業發達人口激增,對自來水的需求持續倍增。臺北市政府為解決自來水供應不足問題,於1979年決定在距市中心約30公里處之北勢溪興建翡翠水庫。由於翡翠水庫大壩工程興建內容為高壩,其施工管理及品質對臺北地區之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委託台灣電力公司辦理,中興顧問設計監造,並由榮工處負責施工,預計完成後可供應大台北地區,至2030年自來水所需水源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