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3年6月16日黃埔陸軍官校的建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這象徵了長期以來在革命事業上孤立無援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將可以擁有一支有思想、有信仰的革命武力,用以掃除革命障礙,實現建國理想。這支武力在經過一年多的鍛鍊與考驗,以及在以蔣中正校長為首的各級長官的努力下,逐步壯大為一勁旅,並且為早期國民政府能建立鞏固的廣東革命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 而最具代表性的戰役,就是民國十四年10月收復惠州之役。 位於粵東、三面環水的惠州,自古以來就以天
險著稱。盤據於此的,是國府叛將陳炯明。雖然經過前一年第一次東征的討伐,陳在廣東的軍事力量依舊十分可觀,不但守握重兵、盤據著以惠州為中心的東將流域廣大地區,並且與省內其他的地方軍系有著密切的聯絡,可說是此時革命根據地的心腹大患!故國民政府在本年9月下旬得知陳再度唆使潮、梅、汕等地區配合渠興兵稱變,就決定任命蔣中正為總指揮,指揮以黃埔校軍為精銳的各路部隊進行討伐。 這時,惠州城正由陳炯明手下的猛將楊坤如率兵盤據著。在一連串先期小勝後,10月9日東征軍主力進圍惠州城。13日上午我攻城軍野砲開始與敵砲戰,雙方戰鬥甚烈,因敵火猛烈,雖然各路部隊與黃埔軍校一、二期畢業生為主的校軍奮勇衝鋒,但依然難以
突破叛軍猛烈的機槍火力,官兵前後死傷甚眾。據當時在校的俄國軍事顧問的回憶,叛軍火力充足,且工事強固,要拿下本已不易,而這場攻堅戰役恐怕在陳炯明主力來到後將更不樂觀! 戰況慘烈,卻更激發了國軍官兵們不惜一切完成使命的昂揚鬥志。第四團團長劉堯宸身先士卒,率領百餘名學生奮勇登城,在我方砲火的掩護下將竹梯靠上了牆腳,但劉團長卻被敵人的機槍射中,壯烈成仁!而其他官兵亦立即爬梯登城,與城上敵人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於幾陣廝殺後,終於逐步將叛軍壓制入城內,勝利已見曙光。 雙方激戰至次日中午,東征軍在優勢火力支援以及官兵門前仆後繼的苦戰下下,終攻破粵東大城惠州。但次役雖勝,並且一舉擊潰陳炯明的主力,使
得廣東得以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但是代價卻是無比沉重。黃埔學生犧牲至300人,這些都是蔣校長所精心培養的幹部、國軍的精英。故蔣校長有云:「名城雖克,實不能償本校精華之損失也。」此實為公允之論。 但是,這就是黃埔精神!就是這種不怕死、不畏難,愛國家、愛百姓的黃埔精神,帶領著中華民國國軍一次又一次克服強敵,完成革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