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長沙大捷,我軍為擴大勝利成果,乃召集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蔣委員長親臨主持,檢討得失,策訂後期抗戰應取之戰略。日軍以對華戰爭結束無望,普遍厭戰,士氣低落,我軍乘虛蹈隙,積極前進,反守為攻,轉靜為動。
日軍經半年準備,挾陸海空軍十餘萬之眾,企圖攻取長沙。我軍則以鞏固長沙為目的,將主力集中於湘北,層層怖防,逐次抵抗,消耗其攻勢後,誘使身入長沙北面,再從側面予以包圍殲滅。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國軍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1939年九月1日,納粹德國進佔波蘭,日軍欲乘此刻發動新攻勢,以解決對華戰爭,成立對華派遣軍總司令部,以岡村寧次為指揮,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配合飛機百餘架,海軍軍艦12艘及汽艇上百艘,主力進攻長沙,另一部向贛北、鄂南前進。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採取逐次抵抗,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希望於長沙附近消滅進攻的日
軍主力。 贛北方面:9月14日,日軍第106師團發動進攻,19日,守軍經激戰後放棄高安。21日,第32軍向高安反攻,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22日,克復高安。第106師團主力轉向西北,經上富、甘坊,向秀水、三都進攻,被國軍阻擋於黃沙橋,三面圍攻於九仙湯、郭城市地區。 鄂南方面:9月22日,日軍第33師團向第15集團軍第79軍發起攻擊,23日,進佔麥市,繼向汨羅江上游進犯。我第79軍及第20軍於桃樹港、包家嶺、朱溪廠等地節節阻擊日軍,予其重創,10月初,日軍分途退卻。 湘北方面為日軍主力進攻方向,9月18日,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墻河,向新墻河北岸守軍第15集團軍發起猛烈進攻。守軍
頑強抵抗五日夜,日軍以優勢砲兵及空軍轟炸,協同發動多波攻擊都告失敗,最後甚至動用毒氣,終於 23日強渡新墻河南進。第15集團軍依據新墻河、汨羅江陣地逐次抗擊日軍,予日軍重創後,於24日撤至汨羅江南岸。國軍決定在長沙附近與日軍主力決戰,各軍隨即進佔陣地,側擊、伏擊日軍。至30日,日軍主力進至撈刀河北岸,直撲長沙以北永安市、橋頭驛等地,但由於孤軍深入,中途遭國軍持續阻擊,戰志已經衰歇,被迫停止進攻,我軍乘勢反攻。10月1日起,日軍全線退卻,於14日前,雙方大體回歸開戰前對峙形勢。 1939年,日軍尚未發動太平洋戰爭,駐華日軍數量及素質均在顛峰,其突進迅速,配合海空軍之強力支援,發揮自身在砲火甚至
化學戰優勢,往往能攻破我軍戰線。但也因此,日軍對我軍戰鬥意志與戰鬥能力過於輕忽,我軍各級指揮官則能靈活配合陣地防禦及轉進合擊,使日軍進攻兵力被我軍逐次損耗,並彼此隔離不能相呼應,終被各個擊破。此戰中我軍民密切合作,對協助部隊補給、運輸、救護,以及配合正規部隊進行敵後游擊、牽制及分散日軍,破壞敵後交通線及阻礙物資補給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