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年中,德軍入侵蘇聯進展順利,日軍亦進攻越南南部。日軍為壯大軸心國聲勢,並取得南進的有利態勢,決對我發動大規模攻勢。日軍企圖在汨羅江以南,長沙以北地區消滅我第9戰區主力,故於1941年9月,由阿南惟畿指揮約4個師團兵力,配合飛機180多架及部份海軍艦艇,合共12萬人,分兩路向長沙發動進攻。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3個軍、1個挺進軍、2個飛行大隊,共30多萬人,利用有利地形與既設陣地,逐次抗擊,意圖將日軍誘入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加以殲滅。 9月18日拂曉,日軍主力配合傘兵攻勢,在炮火掩護下,強渡新
墻河,突破南岸守軍陣地。守軍以少數兵力遲滯日軍,將主力轉移至關王橋以東側翼陣地待機。同時,日海軍陸戰隊乘軍艦及汽艇由岳陽經洞庭湖,向青山進攻,該地守軍為99師一部,堅強抵抗,犧牲殆盡。19日,日軍留部份兵力於新墻河一帶抵抗側翼我守軍,主力則速向汨羅江挺進。21日,日軍強渡汨羅江後,改正面突破為側翼包圍,向東迂回,包抄國軍。28日,日軍一部攻入長沙。我軍投入兵力與日軍相持不下。日軍主力攻擊長沙時,我軍則從23日起,分別投入增援部隊, 對各自當面日軍發動進攻,以牽制日軍行動。29日,第九戰區預備隊和增援部隊第72、第79、暫編第2軍等6個軍進入長沙週邊,在敵後的第4、第20、第58軍亦尾敵南下。
日軍遭南北夾擊,加之後方運輸線遭到我軍民破壞,補給困難,10月1日下令分三路突圍北撤。國軍部隊全線反擊,跟蹤追擊日軍,日軍於5日在空軍掩蔽下退過汨羅江,8日越過新墻河,以工事與我軍相抗,基本恢復戰前態勢,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雖擊退日軍之進攻,但觀察此次日軍一改第一次長沙會戰時,採用的廣正面大包圍戰法,而仿效閃擊戰,配合協調良好之步、砲、空中兵力,以狹小正面突破滲透,局部包圍,各個擊破我軍,且戰況不利後即迅速後撤,進退均極其迅捷,可見日軍訓練之精良。相較之下我軍於裝備及訓練均不及的狀態下,僅能以堅定之戰鬥意志彌補自身不足,並利用截擊敵軍補給線之手法,耗損敵軍之衝力。 國防部史政編譯
局所編抗日戰史專輯亦承認,該戰因國軍部隊編組龐雜,指揮系統疊床架屋而權責不明,故往往不能掌握有利戰機:攻擊時支援火力不足,逐次投入兵力,為敵軍逐個擊退,造成大量死傷卻勞而無功;敵軍撤退時亦不能掌握機會追擊,趁機予其重大殺傷。國軍於此役中吸收教訓,謀求補救之處,卒造成接下的第三次長沙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