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雪峰山東麓的江口青岩、鐵山一帶。 當時,日軍以第六方面軍第二十軍(軍部駐衡陽)阪西一郎部及第十一軍之三十四師團為主攻部隊,共五個師團,另配屬三個獨立混戰旅團,總兵力約8萬餘眾。此時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以連連敗北,在中國戰場也已經是窮途末路,再仍然寄望再此役能一舉消滅湘西地區之中美空軍基地。 國
軍以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為總指揮,會同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部擔負正面防禦作戰;第三方面軍湯恩伯部擔負桂穗路防務;以第九十軍為戰役機動兵團,控置於湖南省靖縣、綏寧一線,以策應第四方面軍右翼作戰;第十集團軍王敬久部接替湘北防務,原防守湘北之第十八軍調湖南省沅陵、辰溪集結,作為第四方面軍的機動兵團;新六軍廖耀湘部為總預備隊(從雲南空運到芷江)。空軍有第五、二、三等四個大隊各一部,美國第十四航空隊一部,參戰飛機400餘架,參戰陸軍20個師,總兵力20餘萬人。國軍不但已經掌握完全的制空權,緬北滇西作戰也業已大功告成,各美式新軍皆已到位,可謂士飽馬騰,隨時可給日軍迎頭痛擊! 我最高統帥部在衡量迪我情勢後,決定採
用“攻勢防禦”戰略。會戰初期實行防中有攻,攻防結合的戰術,意在消滅敵之有生力量,阻敵于雪峰山東麓,使之陷於雪峰山縱深地帶,然後相機進行決戰,以求全殲日軍。 湘西會戰進行到1945年4月底,沿邵榆公路西犯的日軍一三0聯隊、一三三聯隊及一一六師團本部已推進到雪峰山中段主峰下的江口、青岩、鐵山一帶。其右翼一0九聯隊則已越過雪峰山主峰進至龍潭司附近。 中國軍隊防守江口正面的部隊是中央嫡系精銳第七十四軍之五十七師。為阻擊殲滅突入防禦縱深地帶之敵,第四方面軍亦急從安江增調兩個戰防炮連到江口,戰役總預備隊亦從芷江推進到安江待命。 江口地區阻擊戰從5月1日打響。是日,敵先頭部隊600
人向中國守軍五十七師一七0團鐵山陣地發起進攻。守軍接連擊退敵九次衝擊,斃敵數十名。次日,日軍增至千餘,繼攻鐵山守軍一六九團陣地。另一路日軍千余則向青岩高地發起猛攻。守軍沈著應戰,在中美空軍的有力支援下,乘勢出擊,共斃敵200餘人。 5月4日,日軍後續不斷增援,中國守軍加強工事,嚴陣以待。晨起,敵約300餘人分別向青岩、鐵山一線發起攻擊,來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自拂曉開始,終日轟擊敵陣,是日斃敵600餘人。其時,日軍一一六師團部已進至鐵山東麓。5月5日午刻,敵攻擊重點仍放在鐵山方面,中國守軍在空軍的支援下,越戰越勇,敵棄屍200餘具,鐵山陣地堅如鐵壁。 5月7日至8日,敵驟然集
兵4千餘,改用波狀式戰術再撲鐵山、青岩一線高地,中國守軍在空軍配合下猛烈還擊,敵再棄屍300餘具狼狽潰退。至此,日軍在此線累計戰死者已過1600餘人。以上統稱青岩作戰。 日軍在重面進攻不利,所部傷亡累累下,因而決定全線退縮。國軍以七十四軍為主力之各部則在絕動空優配合下,自雪峰山中段全面躍追擊,各部隊奮勇作戰,日軍在慌忙接戰下損失慘重,其第三十四師團核心幾乎瓦解,第二十軍亦元氣大傷。國軍一度追擊至湘中地區,方才告一段落。 湘西會戰,歷時兩月,最終以日軍徹底潰敗而告終。共擊斃日軍12498人,傷23307人;7737名中國軍人為取得會戰勝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場戰爭雄辯地證明,在第二次
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盟軍取得最後勝利重要因素,更是擊敗法西斯日本的主戰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的8年抗戰,牽制並消滅了日本軍國勢力的大量兵力,對日本無條件投降具有決定性作用,也對歐洲和太平洋其他地區的盟軍作戰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