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在齊齊哈爾南嫩江橋地區,爆發了『江橋抗戰』。這是自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大規模地抗擊日本的阻擊戰。 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遼寧、吉林後,又圖謀侵佔黑龍江。黑龍江省省長兼東北邊防副司令萬福麟正隨張學良在北平,此時,馬占山受命代理黑龍江省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積極準備對日作戰。 哈爾戈江橋橫跨嫩江,位於洮昂鐵路中段,是通往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的咽喉,日軍欲侵佔黑龍江,必先奪取嫩江橋。11月4日,由濱本大佐指揮的日軍嫩江支隊的3個大隊和南滿鐵道守備隊一部,在飛機和重炮的掩護下,向嫩江橋陣地守軍發動
進攻。日軍以步兵進攻嫩江橋左翼高地,以牽制左翼守軍兵力,主力部隊向江橋正面的大興一線主陣地發起猛攻,並佔領了江橋。 埋伏在江橋北側的我軍,在敵人進入有效射程內,立即以猛烈炮火射向敵群。敵人遭此意外打擊後,隊形大亂。我軍官兵躍出戰壕,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混戰中日軍的火力優勢均失去作用。激戰多時,日軍遭我軍包括騎兵在內之夾擊衝殺,傷亡慘重,全數覆滅。 6日,日軍再度投入步兵4 000餘人,火炮40餘門,飛機8架,鐵甲車3輛,在日本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的直接指指揮下,向守軍前沿陣地發動了瘋狂的進攻。馬占山亦親臨前線指揮。激戰至中午,戰壕幾乎全被日軍炮火摧毀,我軍以白刃戰與敵相抗。最後,在敵眾我寡、外
無援軍、彈藥告罄的情況下,決定放棄嫩江橋、大興陣地,將部隊撤退到大興站以北的三間房陣地。 洮昂鐵路線上的三間房車站,是保衛省會齊齊哈爾的最後一道防線。11月12日,日軍又重新開始攻擊。到16日,由於我軍的頑強阻擊,日軍仍無法前進,但守軍損失慘重,人員彈藥已顯匱乏,日軍卻持續增援。17日,萬餘名日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僅有2000餘名官兵堅守的三間房陣地猛,戰鬥持續到18日下午,守軍因腹背受敵,在彈盡糧絕,傷亡大半的情況下,不得不下令總撤退,並於19日退守齊齊哈爾。歷時16天的江橋抗戰結束。 江橋一役,我軍前後投入兵力約13000人,日軍則在3萬人上下,在數量與裝備均居劣勢的狀態下,我軍
戰役雖以失敗告終,但迫使敵人付出了重大傷亡,也鼓舞了東北及全國各族人民的抗日熱情,激勵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的興起,成為全面抗戰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