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島,位在杭州灣東南,由大小島嶼340多座組成,地處長江出海口、杭州灣及甬江出口的交會地帶,為控阨浙東及長江口外航道的戰略要點,明末張煌言、鄭成功等抗清志士,均曾以舟山為圖謀恢復的據點,顯見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戡亂戰役後期,舟山更成為國軍反共復國大業的最前線之一。 民國三十八年(1949)4月,共軍渡過長江,席捲京滬精華地帶,此時國軍浙江綏靖司令部派兵駐防舟山群島首府所在的定海,開啟了國軍以定海做為反共基地之始。5月,上海保衛戰結束,上海地區國軍奉命轉進舟山,其中75軍、暫編第1軍、21軍、87軍納入新成立的舟山
防衛司令部所指揮,成為防衛舟山的主力部隊。8月1日,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成立,在舟山設立指揮所,統一指揮當地陸海空軍作戰,積極整頓戰力、強化防禦工事、建設機場設施,並將海軍海防第1艦隊移駐定海,執大陸沿海關閉任務,以期將舟山建設為「海上以攻為守、陸上寓攻於守」的堅強要塞。 當國軍積極整訓的同時,共軍也蠢蠢欲動,7月,共軍已陷永嘉、寧波、穿山半島,並開始徵集各式機帆船與竹筏,進犯舟山群島外圍島嶼,至10月初,舟山西南的大榭、梅山、金塘、六橫等島陸續為共軍所陷,對定海構成嚴重威脅。11月3日,共軍進犯舟山群島南方的登步島,所幸在守軍221師及67師、75師的及時增援,配合海空軍助戰之下,經近3日激戰
後,將來犯共軍幾乎全殲於登步,創下了登步島大捷,此後共軍未敢再越雷池一步。 共軍在金門、登步等戰役遭到重大打擊之後,深覺自身缺乏兩棲登陸裝備及海空支援戰力,乃求援於蘇聯,大量軍事裝備由俄軍源源不絕的供應而來。其中在空軍方面,自民國三十九年(1950)起,蘇聯不僅提供了La-9、11螺旋槳戰鬥機,甚至MiG-9、乃至最新銳的MiG-15噴射戰鬥機都名列軍援共軍裝備之列,再加上俄軍飛行員秘密參戰,突襲在大陸上空偵巡的國軍機群,使得原本羽翼未豐的中共空軍,轉瞬間成為國軍保衛舟山的勁敵。海軍方面,當年4月,共軍利用叛逃、俘獲的國軍艦艇為基礎,成立了華東軍區海軍,並調集民船,意圖再犯舟山。此時舟山雖然
經過一年來的積極經營,但畢竟遠離台灣本島、孤懸一隅,倘若有突發之變,從台灣派兵增援勢必緩不濟急。因此,在敵我形勢易位,制空權與制海權漸難確保之下,國軍高層決心放棄舟山,以集中兵力確保台澎基地。 自三十九年5月12日起,國軍開始執行舟山撤退計畫,從13日至15日連續三夜,駐舟山陸軍部隊藉夜間掩護,遵循秘密、迅速、安全的原則,依計畫分批搭乘中字號戰車登陸艦5艘、運輸艦艇36艘撤離舟山。同時,為避免共軍阻擾撤退,國軍海空機艦更對當面共軍陣地、船隻實施攻擊以掩護友軍裝載作業。17日上午,撤退船團以疏散隊形,在海空軍的全程護航下發航返回台灣,5月20日,駐舟山群島周邊的國軍部隊全數安抵台灣,此次撤退共
撤出島上官兵12萬5千人,以及各式戰車、火砲等重裝備。舟山撤退的完成,是三軍聯合作戰成功協調的完美演出,集中了陸海空兵力、強化台澎金馬的戰力,為往後保衛台灣開創了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