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過日子已不嫌苦, 照顧病妻幼子,不喊累, 他雖不富,卻依然助人, 認養貧童,捐款興學, 只為了曾經有人濟助他, 他加倍奉還,回饋社會。 石岡鄉,可能是許多人還沒聽過的地名,這淳樸而彷彿不帶人間煙火的鄉鎮,位於台中縣的東勢鄉與豐原市之間,沿途是一片清朗的綠,到處可以看得到套袋水梨的果園、林地和綠油油的園圃,由於,少有高樓大廈的遮蔽,天空看起來就格外的湛藍;寬闊的馬路,種了小樹苗的分隔島上標示著清楚的巷名,挺特別的是,石岡鄉的巷弄不是以數字命名,而是以地標物命名,比如,我們要找的國校巷,就是因為巷口有一個很大的國校─土牛國小而命名,曲曲折折的尋找了許久,才找到我們要叩訪的張金堂
張伯伯家,濃眉大眼、說話大嗓門的張金堂張伯伯,就是全校皆知的大好人,他的助學善行在鄉下地方傳播得很快,無怪乎大家都認識他,的確是小人物、大作為的典範。 家中獎狀多.好事一籮筐 張金堂張伯伯的家在遠離市區的鄉間,一畦畦的果園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經過田埂小路,來到他簡樸卻溫暖的家;張伯伯的家可以說是沒有任何裝潢,客廳很狹小,所有的家具都是老舊而克難式的,他們沒有買過一件新家具,全都是將別人汰換不要的家具拿來修修補補,再回收使用,小孩寫功課的桌椅也是湊合著用的,沒有待客用的沙發,我們在小餐桌和圓板凳上進行訪談,主人親切,我們自在。 但,這樣清寒的家庭並非家徒四壁,相反的,他的牆壁上掛滿了各式各樣
的獎狀,一進門就非常搶眼,獎狀沒有用很好的相框來裱,但一張張整齊、清潔,這光線偏暗的家,因著男主人高貴的情操而處處顯露著光采;有擔任互助組組長、榮民服務工作……等等表現優異的獎狀;有台中兒福中心、家扶中心嘉惠兒童的感謝狀,有四星寶星勳獎章一座,有豐原國中、土牛國小的表揚獎狀,有好人好事代表的褒揚,有台中省政府、石岡鄉公所所頒發的獎狀,有八十五年的榮民楷模,有八十七年的榮民模範;以及李總統登輝先生召見的照片,和副總統連戰先生、輔導會前主任委員楊亭雲合照的照片……,這些輝煌的獎狀和珍貴的人生縮影,讓人肅然起敬,了解這陋巷窄屋中居住著一位人間菩薩,他的善舉懿德義行,心地磊落光明,使我們深深感佩和嘆服
。 是的,張伯伯是一位拾荒者,是個低收入戶,是個教育程度不高的老榮民,但他卻能捐出辛辛苦苦拾荒所得的一分一毛,累積成一筆筆善款,長久性的、默默不為人知的行善,早在民國七十三年他就顯現樂善好施的個性,當時地方最大的廟宇慈雲宮有廟會活動,他慷慨捐出二十桌的碗筷;福德祠興建時,他又捐一萬元助建;他在家扶中心認養了兩個貧童,一個父親車禍身亡,母親為人做雜工,一位是母親在當鞋工,他每年定時的捐錢,逢年過節還會給個小紅包或助學金,兩位小妹妹非常爭氣,不但書讀得好,而且知所感恩,常常會寫信來向張爺爺道謝,流傳多少人間溫情。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張伯伯又捐贈了五台輪椅給台中榮總社會工作室,協助不良於行的病患
能夠享用輪椅來代步;一年三節他更是長期的買白米捐給石岡民眾服務社,讓他們統籌運作發給低收入戶;凡此種種,多得不勝枚舉,連自己都記不清楚,街坊鄰居也鮮少知道,直到民國八十四年,他捐出三十萬元給土牛國校當助學金,才被媒體挖掘,一時名大報都爭相採訪報導,讓張伯伯平靜的拾荒生活劃下璀璨的一頁。 走過烽火路.環保作先鋒 民國十六年生於江西省上堯縣的張金堂今年已七十二歲,但每天騎腳踏拾荒,他的運動量夠大,身體也相當健康,看起來十分壯碩,精神奕奕,紅光滿面,是個一點兒都不顯老的壯漢,樂觀進取的心態,使他的人生充滿衝勁,樂善好施的秉性,使他每天都活在「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快樂當中,而自立更生不求人的性情,更
讓他抬頭挺胸,行得正、睡得穩,和最高元首握手也不卑不亢;物質生活雖然簡樸,精神生活卻無限寬廣。 民國三十二年,張金堂才十六歲,和每個大孩子一樣,對前途充滿了幻想,但整個對未來的憧憬卻被日本侵華的快速腳步而粉碎,他成為一位少年兵,坐上一輛載牛隻的火車,就投入了全面抗日的戰場,跟著比他大不了多少的阿兵哥們南征北討;打完了日本鬼子,打中共,從南通、如臬、鹽城、到上海,又轉戰大陳島,一路跟著部隊到台灣;在軍隊中大家都產生了患難與共的堅固友誼,尤其在生死交關的瞬間更是考驗人性,互相扶持的袍澤之情,讓他埋下將來有能力就要多多幫助他人的種籽。 民國三十八年,來台分發在陸軍服務,不久被選入特種部隊,接受嚴
格的訓練,日夜間的傘訓、山訓、野外求生、叢林作戰等,鍛鍊了一身好本領,由於他的動作確實、身手俐落,對各項戰術、戰技的嫻熟,他成為訓練新兵最好的人選,每次的任務交付都能貫徹執行,在陸軍六十八師二○二團時更因表現特優而獲四星寶星一座,那時,他只不過是中士班長而已。直到民國六十四年退伍為止,他都是部隊相當倚重的專業人才,雖然他自嘲沒有當官的命,一直在升遷上吃「低學歷」的虧,但,他卻是互助組組長的最佳人選,因為他的熱心、勤快、謙和,更具有凝聚團隊精神的影響力,使他的人緣和表現都相當的好。 張伯伯退伍後曾在幾個單位待過,發覺都不合自己的志趣,乾脆騎個腳踏車開始拾荒為生的日子,每天辛苦的揀拾字紙、瓶瓶罐
罐、廢電線、破衣物等等,賣掉之後,大約一天只能揀個三、五十元的東西,但,他的心裡依然很高興,因為他是一邊美化環境,一邊做再回收利用的環保工作,不要小看這樣的分類和回收,真正能在環保第一線服務的,就是他們這一群默默無聞的街頭英雄而已!有一回,張伯伯騎著人力車,連人帶車都翻到大水溝中,爬起來後,安然無恙;後來發現附近有人家棄置不用的家具,他靈機一動就把揕用的舊家具載到廉價家具行,沒想到一天就可以賣到七、八百元,是平日收穫的二十倍,這讓他喜出望外,此後就開始注意這一型的超大垃圾,不但在環保上的作為更有益於環境的改善,也讓拾荒的收入多起來。 泉湧報點滴.助學傳美談 張伯伯在民國七十三年結婚,婚後沒
多久妻子就罹患重病,輾轉在中國醫藥學院、省立台中醫院、台中榮總等地方住院開刀治療,這一病就病了五年之久,靠他拾荒的微薄收入支付龐大的醫藥費當然非常吃力;當時,他曾接受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關懷與資助,也有人認養他的兩個孩子來助學,讓他感動不已,發誓今後只要有任何一點餘力,都要拿出來幫助比他更需要幫助的人,他深悟:「受人點滴,報以泉湧。」的道理,並在有生之年都奉行不渝。 民國八十四年,他把辛苦一輩子所攢積的錢全部捐出來,贈送給居家附近的土牛國校,校長鍾樹森對這位安貧樂道的老榮民貢獻的心意既驚訝、又感動;他們在石岡農會用這筆錢開了一個專戶,設立張金堂.胡秀珍獎學金,每年嘉惠清貧學子,並發起土牛
國校的小學童一人一信的寫信感謝張爺爺、張奶奶,每年的畢業典禮,前三名的同學上台領取獎學金,就由張伯伯親自頒獎,鼓勵意義更不同凡響。鍾校長在榮調他校前還特地到家中向他致謝,不是為這筆錢,而是捐錢人的那顆傾其所有助人的心。 是的,在言談間處處流露赤子之心的張伯伯始終用一顆善心助人,家中待奉著八十多歲的老岳丈,和妻舅的兩個頑皮可愛的小孩,他盡心撫養妻子帶過來的子女視如己出,兩人都已長大成人,在外服務;張伯伯笑稱自己沒什大抱負,也不曾有任何遺憾,平日拾荒之餘也種種花草樹木,門前的一株榕樹,他運用巧思設計成一個別致的拱門,要訪問他的人,只要尋著綠拱門,就可以看到一個憨厚、質樸的笑臉! 土牛村真的鄉土
味十足,鄉民如土牛一般的勤奮、可愛、純真,我們在此尋訪了這位可敬的人間菩薩,話別的時候覺得陽光格外的暖,心頭格外的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