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體狀況並不好, 他的家境也並不富裕, 但他有滿滿的愛心, 捐全部的積蓄給鹿野國小, 熱心助學,回饋鄉里, 雖不是老師,卻能百年樹人。 花東縱谷是台灣的最後淨土,寧靜而優雅的面貌,總給人一種深沉、柔湄的婉約美,山水之勝使居民都感染了樸實無華的性情,越近山區,越是淳厚,坐落於花東公路旁的鹿野村,並非一個繁華的大城鎮,而是一個單純的小鄉村,但在這兒卻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使充滿人情味的鹿野再添增佳話。故事的主角「楊伯伯」─楊金水老榮民就在這山明水秀的地方,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同時,將他全部的愛心,無條件的奉獻在這塊鄉土上。 代哥哥從軍.徘徊鬼門關 楊金水生於民國十九年八月五日,原
籍山東省歷城縣城關鎮,歷代都居住在楊家屯,對日抗戰結束以後,他的父母不幸雙雙去世,留下他和哥哥景棟戍守著家園。幾年後,中共發動「抗美援朝志願軍」,到處抓村落裡的壯丁,強迫參軍前往北面與美軍作戰,那時,人人都知道被抓去就是當砲灰,誰也不願到冰天雪地的朝鮮去,但是,共產黨軍隊一下子就打到了東北,為了不讓新婚沒多久的哥哥被抓走,善良的他寧願犧牲自己被迫參加了抗美援朝的行列。 他們的部隊帶著十天份的炒麵粉,一床棉被,兩套衣服,一雙鞋,就從濟南行軍到河北,再轉往東北,接受為期兩週的東北訓練,準備到南韓和他們並肩作戰;他們天天行軍,而且是晝伏夜行,因為白天的轟炸無情的直直落;好幾回,砲彈就落在他的身邊,
在鬼門關外不知徘徊了多少趟,每次都和危險擦身而過,有些人受不了行囊的沈重,乾脆把背包給拋了,但路上卻又要與飢餓抗衡,慘況難以形容。 只要美軍的偵察機一到,砲彈不久就會立刻往他們身上招呼,一路上經過多少零零星星的遭遇戰,又被轟炸的行動搞得整個部隊都走散了,路兩旁都是被摧毀的戰車和傷亡慘重的屍體;他們的軍隊已四處失散,三次的遭遇戰都死傷慘重,他們這些從來沒有打過仗的孩子一個個都嚇破了膽,根本沒有跑過韓江的封鎖線,那時的江水已經到達胸部高,有些被水沖走,有些不諳水性而淹死,楊伯伯也是在險遭滅頂之後,被人一把救起,才能活到現在,說故事給我們聽;終於在那年的五月,被美軍俘虜到集中營,結束了奔逃和飢餓的
日子,揮別被死亡追趕的恐懼,輾轉一些時日後,在民國四十三年的一月廿三日投奔自由,回歸到中華民國台灣。 砲追十七載.築路當先鋒 一二三自由日到台灣的反共義士們都有很好的安排,楊伯伯再度請纓從軍,由於資料全部都散佚,又做了許久的資料審查,並且在楊梅的基地做些搬運的工作,如搬武器、運輸工具、煤或石頭來蓋房子,這段時間雖然衣物的補給未到,每天還得忍受寒冷的侵襲,但,已經是三餐可以吃到白米飯,他們都滿足的不得了。 四月一日他被正式分發到國軍的砲兵營服務,那時投奔過來的反共義士,授予的階級一律是上等兵,每個月領有三十元的薪餉,分發後的第一站就是到屏東去受訓,此後一直待在砲兵達十七年之久,而且是台灣二
年、金門二年的輪調,來回共去了金門四次之多,可惜的是沒有遇上震古鑠今的八二三砲戰,砲戰初始,他在台灣,不久後再調金門,聖戰已經結束,改為零零星星的單打雙不打了。 民國六十年,楊伯伯從砲兵士官長的職位上退伍,接受輔導到榮工處第一大隊四十一分隊就業,到南橫公路開拓工程,那時從台南玉井到台東埡口是第一段工程,他們負責把山炸開,讓南橫公路可以暢行,從山腹中埋設炸藥是非常危險的工作,有時爆炸聲會讓耳朵有短暫的失聰現象,但這些退伍的老兵們,總是開路的先鋒,走在別人不願意走的路上,吃苦耐勞的把南橫一段一段的慢慢鋪展開來,繁榮了東西的交通和經貿,老兵的開路之辛苦,功不可沒。 民國六十二年,完成了築路的工程
,再度受輔導到桃園華夏塑膠公司服務,彷彿他這一生和十七特別有緣,他在華夏塑膠的工作也是一做就待了十七年,直到民國七十九年的八月五日才退休,半生戎馬生涯的他,對國家、對鄉土的心從不稍減,他一直對自己期許:此生只要自己有能力,哪怕力量很薄弱,也要做能夠回饋國家、社會的事,他真的順遂了自己的心願。 慨捐三百萬.鹿野受益多 民國七十五年的冬季,楊伯伯在朋友的介紹之下,認識了台東縣鹿野鄉的女子黃賢,兩人對彼此的印象都很好;那時,楊伯伯已是五十出頭的年紀,很快的就辦了婚事,夫妻倆同甘共苦,節食儉用的過日子,手邊儲蓄一些存款,楊伯伯膝下並無子女,他本來想託人把這些錢轉獻給社會,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公益事務
,以一償他時時想要回饋社會的宿願,但是他的內戚吳松濤告訴他,西部的有錢且善心人士比較多,慈善事業比比可見,反而是現在居住的東部,因為地域上屬於窮鄉僻壤,許多貧困鄉親都急待援手。 楊伯伯一想自己在鹿野落腳多年,鹿野算是自己的第二故鄉了,如果有能力幫助疾困鄉民,當然是義無旁貸,在吳松濤的引介之下,他把三百萬元都捐獻於鹿野國民小學,成立了楊金水愛心文教基金會,獎勵品學兼優的清寒子女和家貧無法繼續升學的孩子,使他們得到足夠的補助,讓有志向學的學生能有唸書的機會,楊伯伯也盼望藉這個機會拋磚引玉,帶動其他地方善心人士共同響應,蔚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善德,濟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是楊伯伯最大的心願! 楊
金水捐款興學的事蹟傳揚開來之後,縣府立即頒發了感謝狀,鹿野國小更是欣喜萬分,他們在民國八十七年舉行了一個很特別的畢業典禮,鹿野國小是一個很小的學校,畢業班的學生總共只有八男八女,畢業生人數並不多,典禮會場設在校內的庭院;全校孩子們都來問候他們最愛的楊爺爺,年近七十的楊金水伉儷在典禮上應邀補行捐贈儀式,並由縣教育局長劉文通來頒發縣府所頒贈的感謝狀,全校師生前後三次熱情鼓掌,掌聲久外不歇,氣氛相當感人;畢業典禮採用電影金馬將頒獎儀式進行,劉文通首先代表頒發縣長獎,頒獎前還打趣地問畢業生有誰想得到縣長獎,結果有十一位學生舉手,畢業學生直到貴賓打開紅包的封箋後,才一一知道自己能獲獎,驚喜之情溢於言表,
其他學生也都很有風度的鼓掌祝賀。一場畢業典禮就在溫馨、歡笑與驚喜的氣氛中結果,留給楊伯伯、楊媽媽最溫暖的記憶。 義行好榜樣.大樹留餘蔭 三百萬元對許多富裕的人家來講並不算多,但對一生克勤克儉的楊金水夫婦,卻是傾其所有,一個白手起家的老榮民,並不存著給自己留點老本的心態守住最後的積蓄,近年來巴金森氏症一直困擾著他,他也不打算留下醫藥費,反而願意把畢生積蓄悉數都捐出來,愛心濟助窮困學生,鼓勵孩子上進,這樣的義行可風,更值得推崇、學習和敬仰;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有許多受了感動,主動的寫信、畫畫來問候他,並答應要用功讀書、努力向學;有些更表示要做楊爺爺的孫子,抽空到楊家陪陪他們,沒有子息的楊伯伯一
下子多了好多兒孫,笑容也綻放在他慈祥的眉眼間。 鹿野國小為楊伯伯成立了一份校內小報紙─金水之教,創刊號上詳細記載著他的生平,和董事會議如何運用這筆基金來達到最大的效果,他們做了周密的永續計劃,要讓鹿野國小的好孩子,一代一代都享受得到楊爺爺的愛心,他雖然不能執教,卻一樣參與了百年樹人的大業,他的行動表現更像是一本活教材,一棵巨大的樹,餘蔭繁茂,將永遠嘉惠這偏遠的學校和前程似錦的純樸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