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岡山的華伯伯, 與病魔奮戰, 與老弱纏鬥, 堅強的心靈,無私奉獻, 捐錢弘揚佛法,照顧孤幼, 也讓榮民榮眷受惠無限… 南台灣的風光是越走越開闊,從嘉南平原到高屏平原,沿路都是一望無際的平疇綠野,令人心曠神怡,往燕巢鄉的路上更充滿鄉村與工業交融的色彩,楠梓煉油廠的大煙囟還在望,燕巢路邊已看見擺賣青菜、水果的攤子;幽靜的鄉間並非小路蜿蜒,而是條條康莊大道,顯示高雄縣市週邊的道路規劃都很好;穿越岡山一家家引人垂涎三尺的羊肉特產店,來到岡山榮民之家,映入眼簾的盡是綠蔭處處,我們在此訪問一位可敬的華玉林伯伯,也為這位能捨得慨捐百萬以嘉惠同袍的老人家,能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安度晚年而慶幸
。 游擊戰英雄.碼頭半生緣 祖籍江蘇金壇的華玉林,生於民國十五年十月十六日,今年已七十三高齡,花白的頭髮、深鎖的眉尖和不甚靈活的行動,看得出老人家曾身經百戰,也曾為生活奔忙。坐在榮家蔭涼的大樹下話說從頭,讓他的思緒飄回一甲子之前,華老先生先是深深吸一口氣,思鄉情緒與平生往事便一股腦湧上心頭。 抗戰末期,華玉林還在江蘇老家,國難當頭,人人義憤填膺,當時未滿十八歲的他,已然隨著村莊的父老兄弟參加游擊隊的行列,有一回,日本人侵入村莊,無緣無故的對著老百姓狂掃濫射,對抗過程中,英勇的他不幸在亂槍中被流彈擊中膝蓋,由鄉下的醫生取出子彈後,依中醫的方法來治療,由於缺乏良好的醫療設備,他的膝傷一直治了
半年多才慢慢恢復,但已無法完好如初。 受過傷的華玉林並有因此而害怕、退縮,抗戰勝利後烽煙未靖,民國三十七年,共產黨部隊也攻打到家鄉來,村人都覺得共產黨比日本人還要厲害,當時已二十二歲的他,知道此時此刻必須為捍衛家園而戰,於是挺身而出投效陸軍,正式編入中央部隊,一路隨著國軍邊打邊向南方轉進,他參加過慘烈的徐州會戰,也經舟山群島轉進上海,跋涉過不少長路,行動原本就因對日游擊戰中受傷而不夠靈活的他,在與中共的幾場遭遇戰中在度受傷,至今,大腿、小腿、手臂上等處都還有著明顯的彈痕,以及挖補植皮手術之後的大片疤痕,年輕時為國受的傷,五十年後的今天,仍在氣候不穩定時隱隱作痛,這份痠痛緊緊伴了他一輩子,但華
伯伯從來沒有一個怨字! 跟著部隊在民國三十八年來到台灣,華玉林一直在基層連隊服務,十二年的奉獻犧牲,把青春歲月都給了部隊,在基層單位培訓人才,為厚植國軍的新血輪而貢獻專業經驗;民國四十九年在高雄從九十三師退伍,他清楚的記得,當年退伍的陸軍下士,每個人只發給一床被、一頂蚊帳、一張蓆子和九百二十元的現金,在大環境普遍不好的時代,每個退伍軍人都能共體時艱,華玉林也一樣,除了腿部的老傷不良於行之外,他還有一副相當健朗的身子骨,開始有計劃的自謀生活。 民國四十九年的景氣並不好,即使在輔導會的就業輔導協助下,華玉林在求職初期也是處處碰壁,並不順遂;最後只能暫時選擇賣體力的粗活兒─搬運石頭,當時,建築業
到處徵求臨時工,價格便宜又不必擔負員工福利,他做了一段時間的搬運臨時工,慢慢累積出經驗與竅門來,聽說在高雄碼頭工作的機會較好,便轉到碼頭來一試身手。 高雄碼頭是有工會組織、有制度的,加上在同行之中有許多和他一樣的老鄉,彼此有個照應,華玉林就在這兒擔任搬運工,碼頭附近找了一間房子,一待就待了整整二十六個年頭,到民國七十五年退休時,他已滿六十歲,可以說半生青壯歲月都在碼頭邊磨盡,領到一筆可觀的退休金,便決心好好休息。 返家遂心願.岡山度晚年 輔導會對老榮民的照顧一直都有追蹤服務,華玉林從高雄碼頭工會退休之後,輔導會的工作人員便連連造訪,民國七十七年將他安置到岡山榮家就養,岡山榮家的環境清幽,
很適合內向、樸實的華伯伯,尤其是隊上輔導員個個親切、熱心,對身體不算很靈活的他照顧十分週到,有了一個和樂的大家庭,漸漸的適應團體生活,他對目前在岡山榮家的日子很滿意,行蹤安定下來,心也安定下來。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句千古名詩對華老先生而言可能並不正確,還鄉帶給他的感覺是美好而安心的,離家五十載的人,誰會不想家呢?開放探親以後,他有了一些積蓄,當然很想回老家看看,幾年來,他一共返鄉四次,每次都帶一萬美金回去,嘉惠鄉里,家鄉的親人們對於這位從台灣回來慷慨的華伯伯非常尊敬和愛戴。 華伯伯終身未曾娶妻,把所有家庭親情的愛都轉移給侄甥晚輩們,第一次回老家的時候,父母雙雙都已辭世,只有哥哥
、嫂嫂、侄兒,以及姊姊和外甥們守著原有的家園,諸多晚輩個個成家立業,有所成就,使他非常的寬慰,他把晚輩都當作自己的子女看待,不時給他們寄去或帶回去一些獎助學金,但,他並不希望回到大陸定居,那兒雖是故鄉,卻已成為陌生的故鄉,他自忖身體狀況並不好,不願意成為晚輩們未來的負擔,從來不願麻煩別人的他,喜歡熟悉的環境,在台灣有岡山榮家可以安棲,他覺得此生已於願足矣、了無牽掛。 佔地寬廣的岡山榮家環境清淨優雅,到處可以看到乘坐在機動輪椅上的老榮民伯伯神情怡然地四處遊走,自由自在地觀賞這偌大庭園之中的珍奇鳥相,以及各色各樣的亞熱帶林相,好不悠閒!這裡的軟硬體設備也非常齊全,有茶水部、文康中心、冰果室、福利
社、保健室等等,休閒娛樂應有盡有,任大伙兒隨處去逛。 綠樹參天帶來涼風習習,讓人不覺得南台灣的燠熱,老人家群聚樹下擺龍門陣、喝老人茶、下棋觀棋、欣賞音樂,也有的騎腳踏車四處蹓蹓,生活清悠無慮,老人家們的心情也很開朗,打過大陣仗,看盡人生百態的榮民伯伯們很喜歡自我解嘲,有一位騎著車閒晃的白髮伯伯就幽默地調侃自己是「呷飽等死」,語氣中沒有消沈,只有豁達,他們彼此打氣,彼此照顧,儼然是一家人,生活得很有尊嚴而無所匱乏,只要沒有病痛,大多數都樂觀、自在,華伯伯也不例外。 在岡山榮家,華伯伯的身體健康有人定期叮囑,催促著做檢查,帶他去看病,今年三月初,華伯伯因為感到身體不舒服,才在高雄榮總住院一陣子
作檢查治療,體力已恢復了大半;他的血壓過高,眼力退化許多,痛風和關節炎使得他行動不便,意志難免比較消沈,但是,篤信佛教的他,在諸佛的開釋導引中使他心緒穩定,病情雖無顯著改善,心理卻能平和的承受,喜樂的修持。 慷慨捐百萬.造福榮民眷 常懷感恩之心的華伯伯,從來沒有批評和埋怨,他總是非常知足、非常感謝政府對榮民的照顧,也非常感恩宗教信仰帶給他的平靜與安祥,在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把他身邊一百萬元積蓄全都捐了出來,為了有效利用捐款的功能和價值,共分成三個地方捐贈,其一是把三十萬元捐給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其二,把二十萬元捐給岡山榮家附設的幼稚園;最後,把五十萬元捐給千佛山的菩提寺,讓他的愛
心能廣被到每個角落。 捐給榮民榮眷基金會,一方面希望能給袍澤們急難救助時有所幫助,一方面可以發給清寒而努力向學的榮民子弟當助學金,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成長,華老先生對失學的感受非常深刻,無論是在部隊裡的升遷或是退伍後的謀識,沒有良好的學識和學力,就是困難重重,沒有學歷的他憑著自己的勞力賺來的辛苦錢,他希望能鼓勵榮民子弟都能努力於學業,成就一番事業,為榮民爭光,用心良苦,令人動容。 岡山幼稚園就在岡山榮家的旁邊,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幼稚園,園內的學生多半是榮民子女或岡山榮家工作人員的小孩,有的家境清寒,有的失怙無親,長久以來,他們做著慈善的基礎教育工作,不收取昂貴的學費,也沒有強力的經濟來源,華老先
生自己沒有孩子,總是喜歡看別的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快快樂樂的成長,捐錢給幼稚園充實他們的教學設施,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善舉。 對於金錢看得非常淡泊的華伯伯充滿了慈悲與愛心,他認為宗教弘揚佛法是一種無形的改過遷善力量,也是移風易俗的善循環,如果每個人都有宗教的情懷,引導人心向上向善,社會風氣就會改變,奢靡浮華、暴力相向的情況應會減少。他自己從宗教中得到不少修身養性的心靈良方,假日,他會到寺裡參與消災祈福的誦經法會,也盼望把這份宗教的慈悲傳播到社會,因此,千佛山興建菩提寺的時候,他便捐出五十萬的鉅款,表示他的感恩之情;同時,他也預立好遺囑,說明往生之後,將骨灰厝放在菩提寺,這位走遍大江南北的游
擊英雄從不諱言生死,他很滿意自己的安排,並覺得此生無憂無憾、不虛不枉。 和華伯伯握手道別時,感覺到他指節的粗大有力,長滿了繭的手掌,是生活磨出來的厚實,他是用整個勞力、心力和歲月的付出,一點一滴所賺取的辛苦錢,但,他在慷慨捐出嘉惠孤幼時,從來不去想這些畢生所攢積的錢得來如此不易,也不為自己留些「老本」,他無私無我的精神,是那樣高潔、溫熱,如一盞燭燈的微光,照亮了自己,也烘暖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