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走遍大街小巷, 他用樂觀的心看待生命; 捐款興學、濟貧獻愛, 他從不吝嗇於表達心意, 那怕數目是微少的, 那份愛卻是巨大無邊的。 造訪嘉義的行程趕在一大早,因為,受訪的陳國俊陳伯伯每天要工作到晚上十點才回家,白天一直聯繫不上,為什麼要如此賣命的工作到晚上十點以後?我在心中暗想,而見了面深談後才了解,我們再次見到一位令人折服的長者,他每天花十四個小時敬業的工作,竟是終日與破銅爛鐵、紙箱、雜物為伍的拾荒者,物質生活的清貧可想而知,但他以「心歡喜,甘願受」的態度,面對種種挑戰和困境,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精神支柱,對生命作全新的詮釋,一步一腳印在大街小巷中,隨手做公益,歡喜結善緣,將
拾荒所得的微薄收入點滴積存,悉數拿來濟助窮困,持續行善經年不輟,這種發自「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助人義舉,在金錢掛帥的今日社會是個異數,他的善心帶來人間溫馨,也為自己尋得歡喜人生。 行善是本份.助人最快樂 在一排低矮瓦屋夾雜於新式樓宅間的狹窄巷弄裡,陳伯伯甘之如飴的獨居者,收拾得一塵不染的住家,顯現出男主人的整潔性格,客廳的供桌上有一尊笑容可掬的三太子神像,令人望之生喜,老舊的家具,簡單的擺設,看得出居家生活的清苦,但在牆壁上掛著的幾張獎狀,卻顯現出這清寒人家在精神上的富足。陳伯伯清瘦硬朗的身體與靦腆的笑容,非常親切而率真,手上的厚繭刻劃出歲月和辛勞的痕跡,黝黑的面龐是長期親炙陽光的豐賜。
他謙虛的說自己的只是盡一個平凡人的行善本份,但從他笑彎的眼神中不自覺流露出喜悅的神情,說明了他與人分享「助人最樂」的箴言,是那麼深切的讓人體認生命的高層意義。 民國十一年六月九日陳國俊出生於廣東潮陽的汕頭,在動亂的時代,參與了抗日和剿共的行列,民國三十八年,懷著無奈的心情隨軍來台,民國四十七年便退伍,退下來之後接受輔導會的就業安排到嘉義林業試驗所當技工,專門研究農業,收入雖不算多,但克勤克儉、勉強溫飽,民國六十二年他和小他三十五歲的妻子結婚,生下兩個可愛的兒子,半百的陳伯伯高齡得子當然高興萬分;一直在農業試驗所做了十幾年,滿六十歲的時候才退休,退休之後,陳伯伯以「拾荒」維持生計,孩子的生活費
和教育費,都令他疲於奔命;陳伯伯夜以繼日為生活忙碌,環境十分清苦,可惜不多久,妻子離家出走,留下兩個幼子給他,成為他一生中的憾事,陳伯伯一個人身兼母職的把孩子拉拔長大,在這樣打擊下,咬著牙關毅然撐了下來,箇中的辛酸與困境實非外人所能想像。 陳伯伯清貧撫孤的遭遇曾引起社會善心人士與慈善機構的關切,紛紛付出他們關懷與幫助,種種的溫暖讓他度過生命的難關,陳伯伯一直銘記於心,也勉勵自己要更堅強,不能辜負社會的溫情,並當下發願日後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鄉里,讓來自各方的愛轉化成幫助其他更需要的人。回首過去三餐不繼的歲月,他深深體認到現實殘酷的淬礪,也深深記得,在困境中,有許多人拉他一把的重恩,他體悟到「體
己之苦,進而體人之苦」,對周遭的人、事、物增添一份悲憫之心,時時心存善念,希望以個人有限的力量,真誠關懷幫助別人。 拾金不昧.一文當兩文用 陳伯伯雖是「撿破爛」為生,但卻用一顆熾熱的愛心及服務社會的執著,確實幫助不少人,成就不少感人事蹟。他頂著烈日,踩著前面掛滿袋子、後面加盒子的腳踏車,沿街吆喝著「破銅舊錫、簿仔紙、酒矸倘賣嘸」,由於他為人誠懇、實在且熱情,收購的價錢又公道,很快就贏得大街小巷肯定的口碑,加上他樂於助人的消息,在街坊間不脛而走,常有些人主動送來舊報紙、瓶瓶罐罐和紙板「共襄善舉」,他如獲至寶般的整理分類轉售,然後賣破爛的所得涓滴的節省下來,做為幫助他人的善款,省吃儉用的把孩子
帶大,兄弟兩個都是超級大帥哥,一個已經就業,女朋友多得讓陳伯伯頗為「頭痛」,另一個則是海軍軍官學校的高材生,個個都孝順,善解人意,更能體恤親心,從不令他操心煩惱,對父親毫無保留的行善助人,都十分支持,在父親的身教帶領下,深信「施比受更有福」,絕不希求父親留些錢給兒子;陳伯伯每每提起兩個兒子都笑得滿面春風,十分燦爛。 陳伯伯常在垃圾場撿拾廢棄物時,會發現被扒手掏空的皮夾、皮包等物品,若有證件,陳先生總是自掏腰包郵寄歸還失主,更有多次拾獲為數不少的鈔票,儘管境況一直沒有顯著改善,但他不貪、不取非份的節操總是原封不動的交由警方處理,表現出拾金不昧的精神,他覺得不義之財,取之有愧。 陳伯伯今年已七
十七高齡,對人生的信念,仍不改最初「行有餘力,則以行善」的堅持,雖然自己的資源相當的有限,但卻很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絕不讓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幾年前他自認生活還可以勉強度日,便毅然放棄申領中低收入各項補助的權益,讓政府的福利措施美意得以照顧到比他更迫切需要的人;另外,慈善團體的一些善心美意所濟助的白米、日常用品等,他不但原封未動,而且,還會再加上自己拾荒所得微薄的收入全數濟助貧困,解人急難倒懸,他把這樣的二度轉送,稱之為「一文當作兩文用」效益,因為人家送他是一文的功能,他再把這份善意轉送出去,原來的美意就有了第二層深意,豈非一文當作兩文用。 十步有芳草.列名芬芳錄 陳伯伯的助人事蹟總是隨手
、隨處、隨時做,不刻意也不矯飾,更不願張揚,在拾荒的過程中,每看到貧病孤苦的人,總是忍不住的伸出援手,甘願自己暫忍挨餓之苦,以盡所能的協助,如此無怨無悔的付出,令人感佩不已。陳家過去由於家貧,孩子常常繳不起學費、午餐費而不敢上學,老師從不曾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反而經常關懷與協助,讓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順利進入軍校就讀。有感於師恩的浩大,及幫助更貧困子女求學可能面臨的經濟窘境,民國八十五年,陳伯伯以自己有限的能力,籌措了伍萬元,設立獎助學金,金額雖不多,但已傾其所有,更以兒子「陳鈿汀」名義捐給嘉義高中作為清寒獎助學金
,以濟助因清寒而可能輟學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他的用心回饋,令人感佩不已。 嘉義市那年發生嘉年華火災,造成重大傷亡,陳伯伯雖是低收入戶,卻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情懷,慨捐陸仟元濟助受災戶;此外賀伯颱風襲擊本省,造成全省多處災害,捐失慘重,政府與民間慈善團體都紛紛投入災後重建工作,陳伯伯在自己生活狀況都拮据的情形下,仍然無私的做出奉獻;更在早年,有人捐錢給他,他不但未拿來用,反而添上了自己的錢拿去當自強基金;另外,縣政府給他一千元濟助金他也捐到泰北去,有人譏笑他是「不自量力」,有人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質疑他這麼做的用心,但他毫不在意,依然自得其樂地默默行善助人,因為他清楚明白自己所做的
是源於內心的感恩。 另一件可敬的事是,他曾接受一位黃焜受警員的幫助,借給他一千二百元整,民國七十九年的八月十二日,他卻震驚的從報紙上的社會新聞中發現,黃警員在執行任務中被歹徒所傷,傷重不支死亡,他立即拿了二千四百元送到長榮派出所交給黃警員的遺眷,可嘆的是他雖然加倍奉還,卻再也見不到曾幫助過他的恩人,讓他確實的體會到愛人、助人都要及時啊! 民國八十六年,陳伯伯的善行被發掘,而榮獲台灣省政府的十步芳草光輝錄,「芳草揚清芬,仁風播四方」,從陳伯伯身上,我們看到平凡卑微的生命中,有著人性至情至善的光輝,是如此的誠摯可貴。 家傳有秘方.健保不蓋章 陳伯伯另外一件得意的事,是他展示全家大小的健保卡
,每個人都是空白的A卡,表示他們一家人從來沒有看過病,身體非常健康,這固然和他的運動量大有關,但秘密卻在於祖傳秘方,原來,陳伯伯在汕頭的老家是行醫濟世的殷實人家,他的祖父曾給他一個好秘方,稱為「神農氏長壽茶」,也就是把金銀花、連喬、茯苓、甘草,放在一起煮開,當作飲料服用,可去疹疽雜毒,祛病強身,他說,他的兒子之所以在艱苦環境中長大,體格從來沒有差過,就是在肚子裡時,他煮這味藥當安胎補品給老婆服用過,在出生時不久,也用奶瓶灌這帖秘方飲料給嬰兒吃,孩子真的從小到大沒有就醫記錄,他有時會拿「神農氏長壽茶」的方子與人結善緣,也救過不少住不起醫院的貧窮人家。 他雖然終日與破銅爛鐵、什物雜項為伍,以賺取
蠅頭小利維生,但從不抱怨生活的困頓,不怨嘆命運的乘舛,反而以寬大的襟懷面對人生挑戰,並在「施」與「受」之間,參透生命的真諦。他的行善原則有三:一、看對方需要不需要,二、衡量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三、看對方接受不接受。行善也不能勉強,這樣才能開啟人們互動互愛的樞紐,讓「愛」與「善」的循環在人間綿延……。 臨行我們握手向他告別,他以雙手用力緊握著,我們稱讚他的雙手仍然有力,他爽朗的大笑說:「因為你們很誠懇的用力握,所以我也很誠懇的握回去。」我們聽了都會心不已,陳伯伯真是個可愛的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