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貧心不貧的福公福婆, 把棄菜醃成醬菜, 醃成一大缸子的愛, 將生攢蓄積的一百萬, 獻給慈濟建醫院. 寫下唯善為良的人間傳奇。 「他,退伍老兵;她,從小家貧;他們,把棄藥醃成醬,醃成一大缸子的愛……」這是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五日的聯合晚報一則專題報導的標題,報導一對年逾七旬的老夫妻,一點一滴地攢積生平第一個一百萬元,全數捐獻給慈濟功德會蓋醫院的真實故事,雖然每年捐給慈濟百萬元的案例很多,但像潘毅風夫妻一樣,用一輩子的辛苦錢,慨捐所有的能捨和無私,卻是十分十分少見的,消息披露之後,許多人感佩不已,媒體也紛紛來採訪,這才發現這對福公福婆的故事不只慷慨捐錢,還默默助人以及與百鳥結緣,他們
的善行懿德,可說是現實社會裡一則溫暖的傳奇。 辭母從軍去.難捨針線情 潘毅風於民國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於湖南的洞庭湖畔,是一個貧農子弟,在家中族譜上排「有」字輩的他,本名叫做潘有梯,也許是應了「青雲有路志為梯」的勵志名言,潘毅風從小就有大志,十八歲那年,正是抗日熱潮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當日本軍逼近湖南的時候,由於兵源的不足,村落裡都在抓壯丁,每家怕被抓丁的男孩兒幾乎都躲起來,他卻認為從軍報國是最佳途徑,毅然決然的辭別老母自願從軍去。 白髮而裹著小腳的潘老太太,多麼捨不得這個寶貝兒子,一路哭著相送到洞庭湖畔,年輕潘毅風為了安慰母親,許下重諾,頂多三年,一定回家,那時候,怎麼也沒有
想到,這一別竟然是十幾個三年都回不去,直到民國七十七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潘毅風才回到故鄉探親,遺憾的是潘老太太已在兩年前過世,這份痛,成了他永遠的遺憾,從母親的墳前抓了一把故鄉的泥土,直到現在,十一年了,潘毅風還珍藏在身邊,很巧合的是,當時隨手一掬的黃土,裝在紙袋中,回台灣一秤,竟然不多不少,剛剛好四兩整,這個巧合讓他相信母親地下有知,是欣喜的,會諒解的。 潘毅風珍藏在手邊的不只是一坏家鄉墳頭的泥土,還有母親在臨行前密密縫綴的一雙鞋襪,那一針一線整齊而精緻的針腳,那結結實實衲了一層又一層的厚底,有母親不寐的雙眼,有母親被針刺出的鮮血,有母親殷殷盼兒歸期的擔心與企盼,厚布鞋底連接著長襪,
曾給行遍大江南北的潘毅風多少溫暖和支撐下去的希望,六十年了,腳跟和趾的部份都磨破了,洗得泛白的鞋襪始終在他最珍貴的行囊裡,每拿出來看一回,就要思親落淚一回,這份對慈母思念的心,潘毅風將他轉化為對人間的至愛、大愛。 有緣識佳偶.恩愛情無限 潘毅風離鄉後,從小木船轉汽船到長沙,並且如願的考上了憲兵,先當兩年的幼年兵,受訓兩年,在那沒有床被、沒有皮鞋的日子,他一直到民三十一年才畢業,抗日的時候,他在大後方,打中共時期,他又到台灣來了,軍旅生涯中未曾正面而真刀真槍的與敵人周旋過。來到台灣也是帶兵的時間少
,幹文書參謀工作的時間多,從廈門到基隆,一個小尉官依然是清苦的,有誰家的姑娘願意過苦日子呢? 民國四十四年,幸運的潘伯伯結識了一位貧家女─潘林珠,一臉憨厚質樸的笑容深深吸引他;因為從小家貧,家裡有九個兄弟姊妹嗷嗷待哺,幼年時幾乎從不曾吃飽過,十八歲以前更沒穿過鞋;早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她便發願有朝一日一定要行善助人。一個從湖南來,一句台灣話也不會說的阿兵哥,一個受日本教育,一句國語都不會純情女子,兩人用比手畫腳的方式談了五年的戀愛,民國四十九年,同病相憐的他們沒有發帖、沒有宴客,更沒有婚紗禮服,就花了七塊五毛錢工本費,在法院公證結婚了,一場簡約而惜福而莊重的婚禮,也開啟了他們簡約而惜福的一
生。 潘伯伯對潘媽媽的評語是:吃苦、耐勞、勤儉超過百分之一百,唯一的缺點就是非常迷信,苦日子過久了,難免要把希望都寄託在神明身上,她到處拜拜,拿香灰回來泡水要潘伯伯喝,多年來,神明一直沒有眷顧這對貧困夫妻;潘伯伯倒是很堅定的一直篤信佛教,他了解愛妻幫人修改衣服補家用,拚命跟互助會攢錢養家的辛苦,也體會她想要翻身發財,好有能力行善的幼年心願,但其情可憫,智慧卻不足,他一直發願要把她帶領出迷信的世界,只要有人有能耐讓她不再迷信,他就願意跟著她拜,就在十年前,潘媽媽在偶然的機會中與證嚴法師結緣,從此一生就改變了。 惜福點心燈.棄菜變神奇 跟著慈濟功德會修心行善之後,家境雖然不曾好轉,心
靈卻多了一份的寧靜;潘伯伯感謝慈濟精神讓妻子不再迷信,十分高興而婦唱夫隨的跟著她進入慈濟的大愛世界,用心把「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心願做好。有一天,證嚴法師看著潘林珠和身旁的丈夫,輕輕說了一句:「你們要惜福」,突然間,她心頭亮了一盞燈,原來只要惜福就能回饋。從此之後他們每天近午時分,就到台北的中央市場,在各個角落揀拾被棄置的爛果菜;推著一輛小推車,彎腰在菜堆裡翻找,這些尚未腐敗發爛的「垃圾」,多半只是因外觀略有瑕疵「不好賣」而被丟棄,例如芥菜外層的大片菜葉、被切除丟棄的蘿蔔皮、苦瓜頭和花菜心,還有袋袋碰撞受損的水果等等……,她把這些「寶貝」拿回家清洗、曝曬、配製成美味的醬菜,化腐朽為神奇
的花心血、花工夫,使她們的可口愛心醬菜,一斤可以賣到兩百多元。 潘伯伯在陪著她裝菜、送菜之餘,還在住家旁的空地搭棚收廢紙、紙箱,他推著平板車一趟趟的搬運,變賣廢紙十元、二十元的累積起來;附近的商家和鄰居們知曉了他們的發心,也常整理好一包包的廢紙送過來,或是通知他來收,不僅實踐了資源回收的環保概念,而且集合了眾人的愛心,成就慈濟蓋醫院,辦學校的志業。 十年來的「惜福愛物」,潘家累積了一百萬元,他們全數捐給慈濟功德會蓋醫院。因為,在慈濟的「八個腳步」中,有一項是要在全省各地蓋醫院,潘媽媽是台南人,能投入給台南大林蓋醫院的建設行列是極有意義的;潘伯伯在慈濟世界得到了三個「定」;信仰理念的
認定,慈善事業的肯定,認知自我的堅定,他們非常實際的投入義工的行列,以自己當人間菩薩為榮,十年來,他們從終身志工變成榮譽委員,「誠行」讓他們法喜充滿,他們堅信只要誠心誠意的「行」,誠實、踏實、確實、結實的做,就會有功德,這些不是有形的,而是精神上的,豐收不可言喻。 一顆惜福心,一雙環保手,他們圓滿了助人行善的心願;即使目前百萬元的心願已圓,他們還是忙著撿菜做環保,醃菜做功德,他們一點一滴的加緊攢存,要再圓一個一百萬元的願。潘伯伯笑著說,人家是貧賤夫妻百事哀,我們是貧賤夫妻百事可樂,這對勤儉而平凡老夫婦,每回揹著醬菜到慈濟或道場,總被大家尊稱為「福公福婆」;他們用最樸拙的方式,散發人間大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