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國同壽的趙伯伯, 在勵志新村一住半世紀, 行醫濟世,既仁且愛, 悲憫助人,為善最樂, 他說:此生只要眼不閉, 都要天天幫助人…… 左營的特色是眷村多,眷村的特色是人情味濃厚,在左營的勵志新村就充滿溫暖的人情,一如南台灣熱情的陽光,讓人滋生無限對人間有情的信心和讚嘆;住在門牌四十四號的趙菊生趙伯伯,就是一位與民國同壽的老好人,他整潔的院落種滿了美麗而生機蓬勃的花草,門上的對聯寫著:「雖曰人漸老,猶愛物皆春。」這位八十八高齡的老人家,從民國三十五年住到今天,已超過半世紀的光陰,至今仍然身子骨靈活的滿村跑,在他寬敞的客廳曾是小型的社區診所─仁愛診所,而他的人就像診所的名字一樣,趙
老先生是出名的既仁且愛,他的內兒科在左營小有名氣,他的善行更隨著一件件感人事蹟而遠播。 軍旅忙行醫.濟世心不移 出生於民國元年的九月二十五日,這位與民國同壽的老先生,出身於福州的書香世家,早在民國廿四年,青年的趙菊生已從福建省私立同濟醫專畢業,同年考入衛生處任福州衛生院第五分院主任,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專業人才,本想在本職上好好發揮專職專才,無奈從北方傳來烽火煙硝的訊息,一路南侵。 民國廿八年日本軍閥劫掠的步已南移至家鄉,他決定投效軍旅共同抗日報國,最初是擔任閩海師管區第六補充團第一營上尉軍醫,過兩年調任補充陸軍第七十軍司令部軍醫,民國三十三年再調海軍陸戰隊第二旅司令部上尉軍醫,抗戰
勝利那一年在海軍第二艦隊服務,李世甲司令接收廈門的日軍基地,任衛生組組長,民國三十五年整編的時候,再度被調到高雄要塞第一總醫院當上尉主管軍醫,是來台較早的一批軍人,也紮下良好的地緣關係,定居在左營,一直到民國四十七年限齡退役,拿八成薪,自己找謀生站的第二事業啟端,二十年來的軍旅生涯沒有離開過醫事。 退伍後,趙伯伯考入聯勤司令部軍眷第三八診療醫師,待遇還算很不錯,中美斷交時,國家的經濟處境十分困難,國防部派了一位少將官佐來說服他:「國難當頭的時刻,您現在一人領兩份薪,應該為國家著想,放棄每個月的八成薪,只領軍眷診療所的薪金就好,從診療所退休時可向輔導會申請就養,晚年不必擔憂。」當時很多好友
阻止他千萬別放棄八成薪,因為那是榮民的最後保障,他自己也默默的規劃考量;等到下個月發薪時,那位少將又來說服他,勸說大家都是熱血青年,應該有同進退的愛國心,趙伯伯毅然決心共體時艱,答應放棄八成薪。 當時許多好友罵他是傻瓜,等著看他日後後悔,過了幾年,他的子女們一個個長大,上高中、大學都需要大筆基金,而且物價逐日上漲,入不敷出,但他始終沒有後悔過,堅守著崗位咬牙苦忍,趙媽媽為了貼補家用,學裁縫為人補衣服,做襪底,加入生產的行列,幫忙維持生活,對趙伯伯當年的決定也從未埋怨,夫妻倆同心協力,總算都把孩子撫養長大,個個成家立業,讓兩老寬慰不已。 悲憫常為善.助人不得閒 民國五十四年趙伯伯因為工
作艱苦,加上長期營養不良,罹患了心臟性氣喘,請辭診所的工作,而自行在住家內開業,不久,他的醫名遠播,連台南、嘉義、屏東火焰鄉等地的患者都遠道而來求醫,診所收入不錯,他的營養也好一點,自己就把氣喘病悉心治療,直到斷根,一直開業到七十歲;近年來,他的眼睛有白內障,耳朵也開始重聽,到八十歲的時候報請就養,國家果然沒有辜負他當年的決定,讓他在勵志新村的宅院裡安住,這個他非常熟悉的地方,也給了他晚年最大的照應和快樂。 大家一起在村子裡處久了,趙伯伯對街坊鄰居都非常熟,誰家有難,誰家貧困,他都瞭如指掌,民國六十六年村裡上尉退伍的黃業強罹患肝癌死亡,遺留兩個幼子,連屍首在太平間都無法收埋,他大力勸募為
他辦理後事,為黃業強的遺眷申請在海員工會的恤金,加上募捐餘款合計十餘萬元,存入台灣銀行,組織一個保管委員會,等兩兄弟成人後再還給他們,現在兩兄弟都已結婚生子,對趙爺爺感激萬分,送他全家福相片作紀念。 民國六十七年許明光夫婦因重病無錢就醫,他一聞知就快速向左營民眾服務站請求義診,送他們到民生醫院就診,往返數回,直到痊癒。民國六十九年村裡的梁逸飛子女甚多,靠他一人踩三輪車的微薄收入養活八口之家,向他借貸他從不追討,為他們全家看病也不收醫藥費,他女兒患喉癌而死亡,趙伯伯又向度村裡勸募收殮。 另外,村裡的王學榮、姜阿桃等人生活十分困苦,他也向左營民眾服務站申請每人發救濟米三十公斤和救濟金。
民國七十九年俞慶揚胃腸出血需住院治療,他又出面向大家勸募,讓俞先生辦住院。隔兩年俞妻精神分裂送院治療,趙伯伯只好請求當時的立法委員林壽山幫忙,送她入院治療。民國七十六年李葆合半身不遂,行動困難,長女李玉珍六歲上小學,學校有營養午餐,趙伯伯向中山國小的蔡淑媛校長請求免費,放學時再帶兩份飯菜給她的父親和妹妹吃,解決了一家子的溫飽問題。 民國八十三年陳川德兄弟倆到父死母離,境遇令人同情,那時兄弟倆一個讀高中,一個讀大榮高職,趙伯伯不辭辛苦的向兩校請求免他們學雜費,讓他們繼續就讀完成學業。民國八十六年他又請求左營民眾服務站請求濟貧眷九戶,個個都解決了困境;民國八十八年他又再為鐘秋桂遺眷申請低收入
戶,因條件不合而未獲准,但他並不灰心,依然準備好各種證件,再行申請後獲得准許。 天天找事做.行善到閉目 趙伯伯這樣的義舉多到無法勝數,他的名言是:「我眼睛不閉,就要為人解難,絕對天天奔走找事做。」自治會的幹事陳瓊輝形容他「為人處世,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默默行善,義行可風。」他卻一直說自己只是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之道,所有上下奔忙辦事情以至於有成果,都是陳幹事在忙,反而成了幕後的無名英雄,所以他得到好人好事代表是受之有愧的,幹事才應該接受表揚。陳幹事則謙虛的表示,趙伯伯的發心和努力大家都知道,也唯有這位老好人的影響力,才能勸募得如此成功,如此有效,這都是他給人的信賴和依託。 在好人
好事的代表中,趙伯伯是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瘦小的身形背後潛藏著非常的毅力,也有親切淳厚的好性情,鄰里提起他都要豎起大姆指讚不絕口,他的善良源自於宗教信仰,虔誠的基督徒每天散播愛心 也每天閱讀聖經,他認為今天擁有的一切美滿,都要心懷感恩,感謝主,感謝國家,感謝鄰居朋友,他的樂觀、和善、豁達,讓人很容易融入他笑瞇瞇的世界,心下也不自覺一片舒寬。 趙伯伯每天清晨不到四點就起床,做做運動、寫寫書法、種種花木,起居作息正常而規律,每晚九時一定入睡,這是他長壽的保養之道,我們稱讚他好事做得多,一定長命百歲,他則豁達的笑笑,還是那句老話:「只要我的眼睛不閉,我就會做一天幫助人的事。」為善最樂,或許正是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