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濟世,是治肝病的高手, 用心著述,有文章傳世的健筆, 一生苦讀,融古書為今用, 在家鄉興學,嘉惠無數鄉人, 他的處世規範篆刻在巨石上, 也留痕在人們的心版上… 大隱隱於市,是一種人生境界;能在大隱之中,又積極行動,有所作為,更是抱出世的精神,行入世的事功,那貢獻更在境界之外。居住在台北市重慶北路鬧區,家中卻處處流露安馨寧靜氛圍的黃和平黃老先生,是一位行醫多年的中醫師,高齡八十三的他,一生可以用「一甲子求知,二十年著述,三學校創建,四十載行醫。」來概括,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氣十足的對談,苦口婆心的教育意念、政治理想,一一令人動容;在他狹長的診療室,掛著他親筆所題端正清麗的一幅
書法:「我每天並不想能得些什麼,只是想能給病患們有何貢獻而愉快地過著今天。」他的人生目標正逐一實現,回饋社會與鄉梓、貢獻才學與醫學,一世求知期啟後,半生著述為承先,這個一般人所無法輕易達成的理想,黃老先生盡心去做。 在故鄉興學.立處世規範 「愛國,忠忠貞貞。敬鄉,敦敦睦睦。待親,孝孝順順。持家,勤勤儉儉。為人,堂堂正正。執事,兢兢業業。求知,切切實實。生活,樸樸素素。休閒,輕輕鬆鬆。」短短六十個疊字,卻涵融了深深的生活寓意,黃老先生所撰書的「處世規範」簡明道出愛國、敬鄉、為人、接物各方面的修為,文簡意賅,易讀易記,對人生啟示何其意義深遠。這六十箴言的生活至尊寶,並非在台灣各國民中小學的
課本教材中,而是被勒石刻在大陸的寺廟大門,並且作為三所國小的共同教材,意義非比尋常。 每個人到廈門市南普陀寺進香參拜,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巨幅上石刻的淳厚楷書,住持釋妙湛說:「黃和平所撰的處世規範,對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幫助,本寺特別刻石示眾,淨化人心。」凡是到廈門市南普陀寺的人,幾乎都會自然而然趨前,把勒石前的六十字體察遍,當下會心,這溫柔的啟迪有時更勝過當頭捧喝。 同時,在福建省泉州市靠近山區的羅溪鄉,馬申鄉也有三所學校─敬德小學、文華小學、洪德小學,都是黃醫師夫婦捐資創建,敬德、文華兩校是紀念他的先祖與父母,洪德則是感念朋友陳令德早年推介他進入公務之門的恩義。鋼筋水泥的結構、宏偉優雅的校舍,
聳立在鄉區的山邊,壯觀而醒目,落成後全部資產送交地方政府接辦,可以容納近兩千名學童,嘉惠後代難以數計;黃老先生並撰「務實」二字,作為三校的共同校訓,以興學回饋故鄉,教育下一代的中國人,如願以償的黃老牛生縱使耗盡一生積蓄也倍覺值得。他豁達的心胸,說出頗有禪味的哲語:「子孫賢能,遺產何用?子孫不肖,遺產又有何用?」他給予子子孫孫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寶,唯有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是啟聖繼絕的民族生機。 一部傳奇史.奮鬥好榜樣 一生充滿奮鬥精神的黃和平,出生於民國五年九月八日,原籍是福建晉江,屬於現在的泉州市鯉城區羅溪鎮。由於家中世代是書香門第,先人們都耕讀行醫,服務鄉里而享譽,為他
的人生方向之下很好的榜樣。祇有小學畢業,連初中大門都未踏進的他,但卻能以半工半讀的自修,力求上進,在兵荒馬亂中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及重慶市民治新聞專科學校;算來整整苦讀一甲子,不懈不倦的寫作、論著、發表國是興革管見,曾經是政大、文大聘請專題演講的老師,可說是一生多元多貌而多采多姿,饒富傳奇色彩。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浪潮在全國掀起,他像大多數捨生忘死的熱血青年一樣,投入了抗戰的洪爐,從事最艱困的情報工作,在敵前出生入死,在敵後周旋策反,是非常資深的情報員,他對那長長的一段辛酸史並不多談,但從每年四月十七日所熱烈慶祝的戴笠紀念日暨情報局周年慶上,被邀出席,就可想像他當年建立的汗馬功勞,而不求名、不
求利、不求功,正是這些無名英雄默默付出的偉大節操,那講不完的故事他都付諸於俯仰無愧的朗朗笑聲中。 抗戰勝利後,他返鄉探視家中的父母妻小,平靜的日子過不久就因大陸雙色而攜眷移居台灣,經好友推介,從事基層公務員生涯長達三十餘年,服務警政。其間,求知心切的他,每每利用公餘之暇,不分寒暑日夜,片刻不離書本的讀書,並從活學活用之中領悟許多求知處世的大道理;苦讀有成的他開始埋首創作,曾用筆名寫過紅極一時的長中短篇小說─焰熱、橋樑、春雷,勉勵青年創業處世、自愛自強、奮發上進,而得到相當大的回響,成為民國四十、五十年時代的暢銷書,版稅就賺了好幾萬。甚至於在民國四十一年,他還橫跨演藝界,寫了六本歌仔戲的腳本演
出,一演就是十天以上,當時寫劇本的酬勞並不低,一個月薪水才七百多的他,寫一本腳本就可賺到一千二百元哩! 有鑑於時代的變遷,在精速實簡的原則下,如非專精研究,很難能閱讀長篇大論,他看準了這個趨勢,於是著手撰書格言式短句之「處世規範」,二十餘年間,手書了四開宣紙的格言墨寶五萬幅,分贈海內外各界,極受重視,文教機關採為訓育及社教教材,並轉載複製轉贈;好幾所大陸名剎,也徵求石刻傳播;連福建省漳浦縣的明末忠臣黃道周先腎紀念館也來函徵求翰墨。 多才多藝的黃和平憑著新聞專業所學,在新聞界服務了相當長的時間,從記者幹到總編輯,又轉任報社主筆,每天撰寫精闢的社論,如椽之筆切中時弊、關懷國是,從不受外力影響,
而以正直、敢言見長;然而,在服務公職生涯與盡心新聞崗位之外,他更難能可貴的是服務於社會,以具體行動身體力行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用心撰好書.印贈海內外 黃老先生有感於國人對固有倫理道德日漸式微,從民國六十五年起,很有系統地撰寫了「孝經心得」、「學庸心得」、「朱柏廬治格言心得」、「素書心得」、「菜根譚心得」、「昔時賢文心得」、「弟子規心得」、「三字經心得」、「新三字經」等九本書。這些作品,都是以弘揚儒家四維、八德及修、齊、治、平為主題,並依先聖先賢的立論,加以詮釋、舉例、引申,希望成為十分適合於當代社會與民情的通俗文字,以期有助青少年對立身處世的領悟、待人接物的參考。 他所撰述的好書
,不但免費印贈給海內外各級公私立機關、學校、社團及社會大眾,且捐出所有版權,歡迎各界轉載翻印。八本書總共印贈了三十八萬多冊,悉數由他懸壺所得省吃儉用的積蓄中支付,用來弘揚中華文化及苦口婆心的回饋社會,意義深重;各書發行後,立即洛陽紙貴,並獲得各界的重視,兩岸文教機構及國際知名圖書館亦函請贈送典藏供閱。 他的嘉言懿行先後獲政府機關的褒勉,並當選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以及十大傑出榮民;他的夫人杜華女士相夫教子,治家有方,且立德行善,也當選台北市模範母親,兩人默默的貢獻,可謂實至名歸。 行醫四十年.治肝病權威 黃和平的才華與興趣是多方面的,他由苦讀而寫作論著,也從研究中醫中闖出一番天地。民國五
十六年,他參加國家中醫師考試合格,取得中醫師執照,民國六十三年從公職生涯自願退休後,上午讀書、寫作、練書法,下午就開業門診,每天的睡眠時間從來沒超過六小時,一方面潛心中醫醫術研究,創辦並經營台北和平診所,以高尚的醫德醫藝聞名遐邇;黃和平中醫師的診所雖不是堂皇壯觀,卻大大有名,從家中懸掛的匾額和感謝獎牌紀念狀,就可以看出他救人無數、仁心濟世、譽滿杏林的成就,多年的行醫生涯為他帶來了財富與名氣,文學、醫學上的成就可說是雙行並美。 懸壺濟世是黃老先生的家學淵源,他一方面從祖傳的方法中,繼續研究發展,一方面苦讀中醫的各類書籍,潛心研究多年後,才敢放手行醫,半生行醫,不多取分文,完全是把病人的病當作自
己的病醫,把病人的錢當作自己的錢用;是非常可貴的醫德。他的拿手醫術是專治小兒麻痺及肝膽疾病,效果良好。而以他簡練的文筆,把臨床所見所學和實質經驗融會貫通成一篇篇的醫學論文,經常入選在國際中醫藥文選上。 在他家中我們看到經國先生、李總統登輝先生的褒勉嘉言,于右任、林語堂、張大千、黃少谷等知名大家的期勉墨寶,更看到數任教育部長所頒給的獎狀,以及公益及教育團體所頒贈的錦旗與獎牌,滿牆的榮譽,一室的成就,眼前這位精神抖擻的八十三老翁直說:「我沒有半句虛假的,完全都有真憑實據!」手上數大疊的文稿和往來信件,發黃的十行紙是鋼筆端書的心血建言,捲邊的宣紙是墨香猶存的警世格言,我們看得出他一生的用心盡心,一
天都沒有虛度。 「仰俯無愧乎天地,存誠務實以處世,不遺餘力於文教,竭盡心智為醫藥」是他平生劍及履及、貫徹始終的最佳寫照。他深入儒學研究,致力於社會風氣美化教育,他以「能力、毅力、助力」做為立業要素,體認成功之路在於勤,而倡言人生之旅的兩知:「知行、知止」,三求:「健康、知識、貢獻」,以達到安全、安定、安享的人生最高境界。黃老先生用心良苦,而以文化復興為己任,眾生健康為志業,寫下不老不倦、可敬可貴的老榮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