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讓未曾參與過那個年代的朋友,得有機會認識與瞭解鄧麗君小姐的演藝生活──鄧麗君小姐的影響已經跨越藝術領域,而對於國家社會有積極正面的力量。
如上所說,對於鄧麗君印象,特別是對於國軍與榮民朋友來說,大多表示一種親切與認同的態度。讓我試著再就鄧麗君小姐在國軍弟兄、榮民朋友的印象,依序論述以下幾點:
第一,台灣「勞軍史」上最低年齡紀錄──與國軍榮民朋友情感聯繫的開始:眾所皆知:鄧麗君小姐的父親鄧樞先生是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軍人,起初也隨著部隊四處遷徙,在屏東市、雲林、新北蘆洲都可以見到鄧家的居住蹤跡;因為鄧麗君的歌聲柔美、表現得落落大方,也對父親職業有一份親切感受,不但創下台灣「勞軍史」上最低年齡紀錄,也是與國軍榮民朋友,建立情感聯繫的開始。
第二,電視歷史上的「君在前哨」節目──與國軍榮民朋友情感聯繫的強化:鄧麗君小姐之所以在國軍弟兄與榮民朋友心中,佔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在於將「勞軍」視為一項「義無反顧」的責任。更透過電視節目「君在前哨」,形成電視史上大規模地把「勞軍」活動清楚呈現出來,也讓民眾更加瞭解軍中生活,增進對於軍人的認識與理解。
第三,退而不休的「軍中情人」形象──與國軍榮民朋友情感聯繫的延續。九○年代初期的鄧麗君小姐,已呈現退休狀態,演藝事業退居幕後;然而,只要是國軍弟兄與榮民朋友的相關活動,熱心總是不落人後,真正做到「退而不休」的精神。1994年的「永遠的情人」節目,讓我們看到久違的鄧麗君小姐再次出現在螢光幕前,這是與國軍弟兄與榮民朋友情感聯繫的延續。
第四,成為「眷村文化」的關鍵人物──與國軍榮民朋友情感聯繫的開展。鄧麗君小姐成長於眷村,小時候的種種回憶,自然讓許多國軍弟兄與榮民朋友回想當時情境──從大陸來台,搭起臨時房舍居住,物質條件雖顯匱乏,卻能彼此關懷、熱心互助,形成台灣特有的「眷村文化」。鄧麗君小姐的人格精神,不僅是「眷村文化」下培養的代表人物,也是與國軍弟兄與榮民朋友情感聯繫的開展。
許多人的心裡都有鄧麗君,特別在國軍弟兄與榮民朋友之間更是如此。但是目前看來仍需要有更多發表的平台;一方面,相關紀念鄧麗君活動,可以凝聚時代的記憶,以及作為歷史傳承的寶貴資產;另一方面,讓民眾發揮他們的創意,曾經與鄧麗君小姐的互動或接觸,都可以透過種種巧思,讓紀念活動更加多元並貼近民眾的感受,不斷訴說更多更美的鄧麗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