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汪昌永,祖籍安徽,是家中老大,13歲時經由親戚介紹到上海學織布,後來因糧食不足,16歲參加軍隊。民國37年徐蚌會戰後,世局動盪不安,隨著部隊到崇明島協防一個多月,後調到舟山群島守海防將近2年,並參與渡江戰役(京滬杭戰役)。該戰役發生於國共內戰末期(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期間),為共軍與國軍之間的戰略性關鍵戰役,最後共軍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中華民國政府也逐漸喪失統治全國的基礎,最終撤退到臺灣。
到臺灣後,汪伯伯服役於第93師,當時部隊性質是在本島整訓二年,再輪調外島(金、馬)防務二年,伯伯當兵總共三度駐防金門,前後衛戍前線六年多,一路由機槍手、副班長到後來的班長,在駐防期間,雖未參與八二三砲戰,但在強化金門的民生建設上,如:興建金門中央公路、挖湖塘、造林植樹等,汪伯伯均有參與其中。現在回想軍中服務的種種歷程,本島、外島的2年輪調移防戍守,有無限的感慨!
汪伯伯在民國53年退伍,後來因緣際會成為參與中部橫貫公路建設的築路人,此工程需貫穿中央山脈,工程極為困難,再加上天然災害,不時耳聞人員傷亡。施工人員是由榮民工程總隊、陸軍步兵部隊及職訓總隊等單位編組進行,當時國家無力負擔現代機具,完全倚賴雙手和原始工具,一揪一鏟、一斧一鑿完成。伯伯與其他成員共4人一班,夜晚搭建帳棚休息,並臨時挖坑搭建野站廁所,工程期間遭遇颱風、地震、洪水、爆破時引起的山崩,眾多不幸事件、人員失足落崖等,造成近千人傷亡,築路過程真的「非常艱難」!伯伯並娓娓道述「有一次我去上廁所,比往常慢了幾分鐘去工作,就看到原本工作地點坍方,差點就沒了小命,我們4人一起抱頭痛哭,我在心中更是告訴自己要好好珍惜生命,不要蹉跎珍貴時光!」
築路工作結束後,伯伯用辛苦攢下來的錢,買了一輛轎車,當起計程車駕駛,每日工作高達12小時,並利用工作閒暇之餘,前往擔任志工。有紀錄的志工時數已超過2,000小時。從業20餘年,從未違反交通規則,也沒發生任何事故。政府於民國76年11月2日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汪伯伯也是其中的一員,過了近50年再次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鄉,看到多年不見的弟弟和妹妹,欣喜之餘,更是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所存的積蓄給自己家鄉建設,就算錢財花盡,仍是十分開心,感覺心裡頭多年的結,在一瞬間突然解開了。雖然最後沒在家鄉定居,伯伯依然自豪地述說自己家中的事情,也說到弟弟們先前來臺灣旅遊時,有順道來伯伯家拜訪。
伯伯退休迄今,仍維持從軍時期每天早上6點固定起床、運動的好習慣,閒暇之餘,最喜歡的就是邀約三五好友在家中聊天、話家常。現在伯伯年事已高,於交談中,一再強調「做人是互相的,彼此尊重,相互之間心懷感激,才不會傷了和氣」,雖然字裡行間並無華麗詞藻,卻是充滿智慧的人生金句。伯伯表示自己並非孤獨的一個人,因為新北市榮服處時常會派員前來慰問、關心,很知足地享受在臺灣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