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秀姑巒溪吹來的海風誕生在奇美部落的榮民李必尊,在家中燒柴的火堆旁出生,因意外的早產被送到瑞穗街上的診所,沒有住院,也沒有待保溫箱。部落的長老無能為力之下只能找來巫師祈福,沒想到隔天在鋪滿貝殼的大水盆中,早產兒的生命力竟奇蹟式的狀況穩定了下來,從此他多了一個名字叫「貝珍」。強韌的生命力讓他度過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關,也開啟了往後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旅程。
生命的歷練讓他從臺東知本的開發隊開始,三歲之前與湖南籍的父親在福利站中與快退伍和轉職的老兵前輩生活在一起。後來因為家中變故,在父親的長官體恤與堅持之下沒有讓父親退伍,而是調到舞鶴山下的掃叭隧道班哨,就這樣貝珍和妹妹跟著父親換了一個地方與老兵們扶持相伴,自此吃在部隊、睡在部隊,遊戲玩樂也與部隊息息相關。常常在夜裡因擔心妹妹哭鬧而陪父親站哨,在火車經過的時候,父親揹著妹妹端槍敬禮,貝珍則是站在板凳上拍著妹妹的背,哄著她好好睡覺。從開發隊到掃叭隧道再到花蓮縣光復鄉的香草場,憶往所居住之地,都與許多來自各省各地的老榮民伯伯相互扶持與彼此照顧,與榮民之間的鏈結就此展開。每當開車經過花東地區時,總是刻意的將車速放慢,試著去感受多年前父親與諸位父執輩們胼手胝足的身影。
生命的歷程需要轉換,那一年軍校招生的作文題目是「攜手從戎的期盼」。15歲起接受軍校的洗禮,從中正預校到陸軍官校再到裝甲兵學校,成績雖不是頂尖,但都在水準之上,行有餘力之時,喜歡嘗試接觸一些不同的事物,拓展自己的視野。服役期間發生了兩次對於志願服務的重大震撼,第一次是在九二一救災期間,發現除了救災部隊之外,有許多的慈善團體在天然災害期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救災經驗讓貝珍受到影響與啟發,或許生命中有個鏈結會與志願服務息息相關。第二次是偶然的活動支援,早些年妻子於五甲社福中心服務,當時的中心只有兩位正式人員,但有許多的空間與活動需要有人值班與帶領,志工隊搖身蛻變成為支持中心運作的重要支柱,平時開會與活動都是由志工隊自行規劃與執行,甚至還由志工隊發行了單位的月訊(目前已發行270期仍持續中)。此時的貝珍在心中萌生了志願服務工作的新芽,並對志願服務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再次的轉換身分成為榮民時,少了雜事的紛擾也多了可以自己掌握的時間,經常自動支援社福團體的活動,擔任交通引導、攝影、環境整理、物資發放等志工服務,也正式投入志工的行列。從服務的過程當中發現自己仍有許多的不足,在家人的支持下繼續學業,以不同的決策模型激盪之下完成了研究所的論文並取得學位。因緣際會之下貝珍生命旅程中增加了一條「社區志願服務組長」的斜槓,更加強固了與老榮民伯伯們之間的鏈結,服務美濃、甲仙、那瑪夏等地區。
開心地做服務工作是會讓自己上癮的,擔任社區組長三年後,貝珍同時接任了榮欣志工中隊長。為了要有效提升服務量能,讓山區偏鄉榮民(眷)能夠受到更完整的服務與照顧,經常與其他社會公私單位合作,網絡包含旗山、六龜、甲仙社福中心及新住民中心、凝愛關懷弱勢協會、衡山基金會、靈雲功德會等團體,希冀連結有限資源,推展無限的愛心關懷。所帶領的志工隊原以其他團體作為學習的榜樣,現今山區的榮欣志工已有自己團隊穩定發展的模式,並時常提醒自己我們不一定是最好,但我們是獨特的唯一。
109年起接任高雄市榮欣志工副大隊長,協助各中隊整合及推動工作,如糾集志工夥伴們投偏鄉義剪、環境整理、長照服務推動與鏈結、物資發放等工作,在山區創造出榮欣志工服務的優質口碑。除了榮欣志工服務工作的推展之外,也持續與山區各單位一同服務,共同創造新的志工願景,期望化身蝴蝶一起飛越山峰為榮民眷服務,分享愛心到山區的每一個角落。誠如我們對自己的期許,要能『飛越山峰』到榮民需要我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