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內的軍人基因
榮民王鳳祥的父親是民國38年隨國軍來台的軍官,父親本身也具有榮民身分,在鳳祥成長過程中,從小就培育出了長大成人後承繼父業的想法,成年後選擇入伍從軍,對鳳祥來說便是最熟悉的一條道路。
在部隊裡,鳳祥經歷了許多艱難時刻,不僅是身體上,更是精神上的淬煉,此時自己深刻體會到一句格言的內涵:「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當毅力和忍耐成為了每日的常態,特別是在「服從是軍人的天職」的原則下,必須將個人主義置於部隊的命令與意志之下。歷經嚴謹的軍旅生涯,不僅鍛鍊了自己的身心,也深刻地影響了價值觀和人生態度,鳳祥學會了如何在極端壓力下保持冷靜,以及如何與團隊合作共同達成目標,這些技能在日後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中,都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人生旅途中的轉捩點
鳳祥說到,在生命旅程中有兩個關鍵時刻深深影響了自己。回想起民國83年間,當時家中房屋因電線老舊原因,不慎引發火災,這場意外不僅造成了街坊鄰居的財務損失,和一位老人因避難不及而失去了生命,正值壯年的鳳祥必須擔起家中重擔,負起償還債務的責任,這促使鳳祥不得已做出延長服役時間的決定。
幾年過去後,迎來退伍的鳳祥選擇投入教育領域,但卻碰上了少子化的影響,幾番思量後,決定放棄穩定的教師及安親班的工作,轉職投向餐飲行業。隔行如隔山,轉換跑道初期實不容易,所幸藉著輔導會的各項輔導措施下,給了榮民堅實的後盾,也幫助自己陸續取得多項專業證照,就此正式順利地踏入中餐業界耕耘。
決心轉行的職場挑戰
回想起初入餐飲業時,鳳祥面對工作上的挫折和體力上的負擔吃盡苦頭,前輩的一句「把你教會,賺的錢又不會給我」這句話,深刻體現了當時的職場現實,更顯出同事相處上的艱難。鳳祥表示,從頭培養職場能力是一件簡單卻不易的事情,但自己深信只要保持學習與謙遜的初心,便能一一克服各種不同的困境。
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鳳祥很早就體認到教育是追求進步的動力源頭,特別感謝輔導會提供豐富的就學資源,讓自己於從事教職期間陸續完成了中原大學外文系學士學位、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也取得電腦、英文及中文教師多種的資格證書。重回學校的鳳祥深刻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和「讀書莫待白髮時」的道理,藉著這段學習旅程不僅加強了專業知識,也深化了自己對教育使命的理解。
求學的過程中激發了鳳祥的求知慾,在每一步學習中,鳳祥皆感受到教育的價值和其無限可能性,透過不斷進修,可以為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期許自己的這些經驗,可以鼓勵後輩及早投資自己的教育,教育絕對是塑造未來的一把關鍵鑰匙。
樂觀與堅韌創造未來
對於即將退役的官兵,鳳祥提到,退伍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選擇,若心理準備不足,很容易被現實社會所擊垮,如同時又缺乏規劃與安排的話,很可能會陷入自怨自艾中而感到茫然不已。不過,若能在軍職生涯中建立起穩固的心理基礎,即使面對困難,也能以堅定的步伐向前邁進。
鳳祥心中確信「樂觀不是口號,而是在卑微惡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人生態度」這句話,塑造往後自己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面對未來的堅定信心。這些人生中的際遇不僅促使鳳祥找到新的職業道路,也讓自己學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積極態度,現在的鳳祥,不僅對未來充滿信心,更期待能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不斷發展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