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達忠,金門縣瓊林人、民國29年生,學生時期因823砲戰避隨家人遷至台灣,其後雖於台灣繼續求學成長,但對金門的記憶卻依然深刻。長輩出生戰地血脈中有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信念,民國50年入伍服役,並於民國62年以陸軍下士退役,因而具備榮民身分。
回顧蔡老師對於音樂的熱愛,天分的芽苗萌於孩童成長於學生時期,從高中時期參加樂隊開始,長輩的音樂旅程便成為他的生活日常,心裡想的手上做的,再再都是對於音樂的探索與學習的點點滴滴。即便因家庭經濟因素,無法提供長輩一個正統的音樂學習歷程,但透過個人的熱愛以及強烈的學習企圖,讓長輩對於各式各樣的樂器學 習少了阻擾與挫折。他的第一個樂器是鼓,這不僅是他音樂生涯的起點,也是他後來最擅長的樂器之一。因為擅長樂器的操作,讓蔡老師在服役期間受到長官青睞而被編入軍樂隊參與各種節慶的演出,間接地讓蔡老師的音樂路有著不同的歷練與學習。因為加入軍樂隊的原因,讓老師能夠接觸到各種樂器,像是鋼琴、小喇叭、黑管和
薩克斯風,這些樂器在正式任務以外的時間就成了蔡老師的最佳伴侶。由於長輩勤於練習各項樂器,因此退伍離開軍中後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蔡老師將專長、興趣融合成為日後成家立業的主要事業,長輩在台北與同好組織樂團,承接各項活動演奏及婚喪喜慶的商演案場。
由於長於樂器的演奏,確實讓蔡老師在興趣與職場兩者之間能夠兼具平衡、互不扞格。但面對逐漸年邁的現實以及職場型態的劇烈改變,蔡老師所組的樂團工作逐漸減少,但他對音樂的堅持與熱忱卻從未改變。因為不願晚年的生活成為子女的負擔,蔡老師斷然決定於民國102年選擇入住榮家以求個人恬靜、適然的生活。但即便是在榮家安養,蔡老師依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他開始嘗試著將個人擅長的音樂既能透過演奏與同袍分享或是悠揚、或是壯闊、時而呢喃、忽而高亢的變換樂曲。蔡老師重新演奏自己珍藏許久的樂器,閒暇之餘也把玩並自學二胡,展現出他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這個時期的蔡老師時而在榮家成功湖畔、時而在慈恩塔下,只要聽到樂曲聲
,順著樂聲走過去就能看到蔡老師獨自一人怡然自得、悠揚演奏的場景。自從蔡老師入住榮家後,手裡彈奏的、嘴裡吹奏的都為榮家帶來了充滿音樂薰陶的銀髮住居樂園。
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了讓蔡老師的音樂不單單只是欣賞的滿足,更希望能夠透過教學讓長輩的音樂量能擴延,藉由老師的發想於109年岡山榮家成立了『忘我園區三藝樂團』。在育智堂失智專園成立樂團,不單單只是傳達音樂的優美,在對於失智長輩的照護功能上更是體現非藥物性治療的積極意義;藉由蔡老師義務的指導音樂活動,不僅能實現他個人的音樂夢想,更是對於榮家的照護與回饋。
個性低調行止謙遜的蔡老師,藉著音樂的專長穿梭在榮家各堂隊間,像是百歲人瑞長輩祝壽伴奏、各大節慶表演活動、榮家週年家慶活動展演及「成功樂活吧檯」現場鋼琴演奏等等,蔡老師無役不與、積極投入其中。尤在111-112年「COVID-19疫情」嚴峻期間,更藉著樂器的演奏為榮家住民們帶來了心靈的慰藉,提升了住民長輩身心復原的動力。111年,他組織了榮欣志工隊,致力於服務榮民,提升社區的互動與參與。憑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社區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進而由榮家協助彙整重要事蹟推薦參選即榮獲榮民楷模殊榮,並於112年輔導會第44屆榮民節慶祝大會接受馮前主委世寬親自頒贈楷模獎項,這是對他辛勤付出的最佳肯
定。近年來蔡老師受痼疾影響體況顯不若前,偶爾瞥見蔡老師步履緩慢地在家區散步,即便體況大不如前,現仍擔任榮家志工的蔡老師每週固定排班於家部行政大廳協助其他長輩洽公、掛號看診諸多庶務工作,在蔡老師的身上看到的是縱使歲月催人老、痼疾纏身,只要精神、體力允許,我們仍然看得到吹奏樂器的蔡老師、仍然看得到在行政大廳服務台擔任志工的蔡老師。
蔡老師以他的親身歷練彷如一齣舞台劇地訴說他的故事,主角蔡老師要傳達的是,對他而言音樂不僅僅是生活的調味品,更是連結心靈的橋樑。早年經營自我、晚年回饋榮家,他用音樂滋養著每一個靈魂,讓愛與希望在榮家、社區中蔓延。正如他的音樂所傳遞的那樣,蔡達忠不僅是位音樂師傅,更是心靈的導師,值得我們學習與尊敬!蔡老師的演奏的音符繼續在琴鍵上跳躍著,榮家的氛圍也隨著音符的跳躍歡愉持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