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與藝術,看似兩條平行線,卻在林炳坵老師的人生中交織出獨特的篇章。自青年從軍起,他歷經金門前線、苗栗駐防,到921大地震救災現場,始終以堅毅與專業肩負國家使命。退伍後,他並未停下腳步,而是以數十年如一日的書法寫作習慣為基礎,踏入藝術領域,將剛硬的軍人氣質化為柔性的筆墨之美。從軍旅的嚴整到藝壇的自由創作,他不僅實現了人生的轉換,更積極推動藝術走進營區與社區,凝聚人心、溫潤社會。這是一段關於堅持與轉化的故事,也是一位退伍軍人將生命價值延伸至文化藝術的真實見證。
軍旅與藝術的跨界共鳴
年輕時的林炳坵老師,早年因民國67年中美斷交時局影響,懷抱著對國家的熱愛與責任感,毅然投身軍旅,68年高中畢業後投考中正理工學院化工科,並於民國70年順利畢業,展開長達數十年的軍旅生涯。最初分發至金門292師,民國72年調回苗栗319師,2年後再度派駐金門,民國76年又返苗栗,當時正值319師成立化學兵連,他歷練兩年連長,隨後調至陸軍化學兵處第4及第5彈藥庫服務,接著又轉往陸軍化學兵學校擔任教官與隊職幹部,他不斷追求專業進修,民國84年考取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造,結訓後再回到化學領域服務;民國87年考取國防大學戰爭學院,畢業後歷任十軍團36化學兵群指揮官。正值921大地震之際,營區位於災區核心車籠埔光隆營區,他第一時間率領官兵投入救災。其後更歷任化學兵學校作戰研究發展室主任、教務處處長、教育長,退伍前則擔任陸軍總部化兵處副處長。部隊嚴格的訓練、精確的紀律,讓他練就了堅毅的性格與果斷的行事風格。始終以一名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自國民72年起,林炳坵老師於軍中便養成每日臨帖、習字的習慣。他未曾拜師,只是每天閱讀完報紙後,便將內容以毛筆抄寫,持之以恆。直到民國98年退伍後,他正式拜師學藝,在學習書法的同時,也開始接觸國畫藝術,民國103年經友人引薦,林炳坵老師加入「臺中市青溪新文藝學會」。該學會自民國65年成立以來,承載著退伍軍人、藝術家聚首的精神力量,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納入書畫範疇。林炳坵老師加入後不久即擔任秘書長,後來更接任理事長,為推動藝文工作作出貢獻,而後原本專注於水墨創作與書法教學的林炳坵老師,因一次偶然的際遇,走進八卦山大佛正殿,在翻閱弘法書刊時,無意間看見畫冊中工筆描繪的佛陀莊嚴之像。那一刻,他心中油然而生無法抑止的創作悸動,自此開啟了佛像繪畫的全新篇章,自從開始專注於佛畫創作後,心境獲得前所未有的祥和寧靜,創作思緒也更加清明純潔,後來他更於各大藝術中心及行政機關展區舉辦書畫創作展覽,將書畫與佛法之美廣傳於世。
推動藝術 凝聚國軍士氣
經歷軍中生活及學會理事長的歷練,林炳坵老師深感軍旅與藝術之間的差距,遂報考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並順利畢業,成為自軍職轉身藝術界的代表人物。他於任內積極整合青溪新文藝學會遍布全國各縣市的力量。106年他首度舉辦「中部地區青溪新文藝學會聯展」,串聯苗栗至嘉義7縣市、8個學會;107年更舉辦「全國青溪新文藝學會聯展」,匯集全臺24個學會齊聚臺中,盛況空前。目前他正籌劃於115年再度舉辦全國性聯展,期望持續促進各縣市學會間的藝術交流,此外,自104年起,他推動「向國軍致敬」系列活動,結合部隊營區藝廊資源舉辦展覽,並與官兵現場互動、揮毫,讓軍營在剛硬的氛圍中注入藝術的柔性之美。期間更有官兵主動邀請他書寫勉勵標題張貼於中山室,提升部隊士氣。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為推動藝文發展與軍民交流留下更深遠的影響。
深耕社區 推廣美學
在社區推廣方面,他與臺中市立圖書館合作,將書畫展覽帶入40多個分館,並結合親子活動,讓大小朋友親身體驗書法與繪畫的樂趣。透過這些活動,他讓藝術走入日常生活,也讓更多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同時於本年度,臺中榮服處為增進新辦公大樓美麗環境及提升人文素養,特邀請林炳坵老師協助提供文藝作品陳展,藉由藝術作品改善辦公空間的視覺美感,打破單調的工作氛圍,讓職員工及洽公民眾在繁忙的工作中有機會欣賞到靈感來源和美的呈現。林炳坵老師的一生,是「剛」與「柔」的交織。他以軍人特有的紀律與堅毅,轉化為藝術創作上的恆心與熱情;他不僅在軍旅生涯中貢獻己力,更在退伍後開創了藝術的新天地。他的故事,正是一位退伍軍人將榮光延續於文化藝術的新篇章,成為後輩學習的典範,林炳坵老師的人生,是軍魂與美術的交織。他用軍旅的剛毅鋪墊了人生的底色,再以藝術的柔美渲染生命的光彩。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何時開始追夢,只要心中有熱愛,人生就能開出絢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