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曹東俊老先生民國19年12月1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沂縣,原為山東省流亡學生,山東流亡學生起因係國共內戰期間(約莫1948年9月24日開始),共軍陸續攻下濟南等地,直至10月7日福山縣淪陷後,煙台被隔絕成為陸上孤島,然不願被共產黨統治的各校師生決議撤離煙台,自10月11日開始大規模撤退,除了濟南聯中與煙台聯中共八千多名師生,流亡途中陸續有軍民與學生加入,史稱山東流亡學生。這支戰後最有名的流亡隊伍中,再多年之後有數位在軍中升任至將軍,包括前國防部副部長王文燮、前海巡部總司令王若愚、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等。而流亡隊伍中,年紀小的學生則由教育部安排至彰化員林實驗中學。曹伯伯不願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又適逢國軍招募人員,終在民國38年07月01日入伍報效國家,38年隨國軍來臺進駐,直至民國49年10月01日退伍,為國家奉獻一生。退伍之後,因早年學業無法順利完成,故本著教學相長的心態,就近在雲林縣二崙鄉二崙國民小學擔任教職,看著莘莘學子能完成學業,心中充斥感恩及滿足,然感慨時光如白駒過隙,考量身體健康狀態只能提早退休,退休後靠著微薄退俸維生。
他的豁達人生
曹伯伯本人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性格豁達、心胸開闊;例如:民國104年12月捐贈5萬元做為雲林縣榮民服務處(下稱雲林縣榮服處)辦理單身年長榮民年節圍爐、購買禦寒物品經費使用。另在民國99年11月時,曹伯伯本人發生車禍;事發後由雲林縣榮服處派員協助就醫外,並由服務組長陪同前往斗六調解委員會與肇事者調解,雙方經溝通後達成共識,由對方負責醫療費用2萬元,圓滿達成和解;鑒於當年隻身流亡之情節,特對遺孤較有感同身受及憐惜之心,在獲知調解委員會結果後,80歲的曹伯伯即表示將車禍賠償金,全額捐給榮民認養遺孤,時任雲林縣榮服處處長對其義行讚佩有嘉,並頒感謝狀乙只以諮表揚。
知福、惜福、再造福
曹伯伯經過流亡困苦之遭遇,因此對於人、事、物特別珍惜,在日常生活自奉甚儉,心中抱持著「知福、惜福、再造福」的觀念,對於捐款一事,表示錢財乃身外之物,更何況施比受更有福,現在還有能力可以預立遺囑,捐款幫助榮民(眷)及遺孤,是一件幸福的事,也希望這份微薄回饋,能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榮民遺孤得到更多及時的幫助,也期望遺孤將來學有所成,能回饋社會、造福人群、蔚為國用。曹伯伯在對國家方面,年輕時不僅投筆從戎,更於退伍後執筆從教;對社會方面,鰥老孤獨是他最重視且感同身受的部分,不僅心繫單身年長榮民生活日常,身後又關懷榮民遺孤的弱勢兒少,奉獻生命與心力不餘遺力,更預立遺囑悉數將畢生積蓄捐助,充分展現榮民對國家社會的熾愛;曹伯伯無私的奉獻,讓愛國、愛民之精神得以繼續延續,他所發揮的大愛精神,足為國家社會典範。曹伯伯雖離世而去,然其仁心之人的精神永存天地,雲林縣榮服處依遺囑,將其遺愛捐於榮民榮眷基金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肯定曹伯伯對榮民有重要貢獻,追頒榮光獎章以緬懷曹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