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馬騰,一位出生於民國33年的金門烈嶼子弟,其人生歷程猶如金門的縮影,歷經戰火、傷痛與重生。他小時候生活在戰爭與軍事管制的陰影之下,赤腳撿柴、忍受物資匱乏的日子,是他童年的日常。正是在這樣嚴苛的環境中,林馬騰養成了堅毅不拔的性格,以及深厚的愛國愛鄉情懷。年輕時他因家境困難而輟學,但未曾放棄追求進步。他選擇從軍,考取政戰專修班,成為一名職業軍人,畢業後分發至金門服役,並以認真嚴謹的態度獲得上級賞識。然而,命運卻在他32歲那年改寫了他的生命。一場砲擊讓他腿部重傷,雖經治療好也因傷無法在前線服役,不得不黯然退伍,結束未竟的軍旅夢,難免有壯志未酬之遺憾。
退伍後,林馬騰回到故鄉烈嶼,在貴人的相助下,進入烈嶼國中任職,長達28年。他在教育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社區與師生愛戴。但在平靜的校園歲月中,他的心,始終掛念著那些未被記錄的過往。他未曾忘記那段烽火歲月,也未能對過往的歷史視而不見。他認為,如果這些歷史不被記錄,就會隨時間消逝,成為被遺忘的過去。於是,他開始提筆書寫,用文字記錄金門的戰地歷史與常民生活,成為地方重要的文史工作者。
退休後,秉持對鄉土文物的熱愛,孜孜於地方古文物的收集、建檔、保存,他個人之文物收藏更是豐富,經過許多老師文友和熱心人士的努力下,不但催生烈嶼文化館,更在烈嶼鄉公所協助和同意下,保留戰時情況以及常民生活的文物,這些珍貴的文物亦不乏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或原本是被遺棄的破爛物,但在他眼中卻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見證。他堅信,只要放對地方,它們就不再是垃圾,而是寶物,而且也在鄉公所持續重視之下,文化館的內容獲得充實。
林馬騰在他的著作中,除了紀錄常民生活,也寫出他對戰地生活苦難的情緒和心聲,能讓後代的人更了解過去世代的歷史,至今已出版著作共17本,其中以描寫前線軍事島嶼的《大膽島的風雲歲月》、《祕島──二膽島的祕境祕史》、《思古幽情大膽島》及《老兵憶舊──大膽島雜談》等書最為人津津樂道。因他曾戍守大膽島,對島上一草一木有深厚的感情,而大胆島已成為他最鐘愛和最懷念的地方。在他筆下的大膽島情深意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戰友的懷念與對歷史的敬畏。
他曾感嘆:「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應該被遺忘。」這份對歷史的執著,使他兩度榮獲國史館台灣文獻獎,並獲頒第四屆金門文化獎,肯定他在文化傳承上的卓越貢獻。他謙稱自己寫的是「鄉村野史」,卻讓無數人因他的書,第一次真正認識金門。如今,林馬騰已從戰爭受傷後走過51年。他以感恩的心,持續在展覽、著述、地方文化保存等領域努力。目前正在籌畫準備撰寫第18本書,而如他分享所言,烽火歲月下的悲情史,難免會觸動歷史的傷口,但是歷史可以被原諒,不能被忘記。他的故事與著作,不僅為金門留下無數珍貴的歷史資料,也為後世樹立了一位文史耕耘者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