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在窄小的巷弄中流逝;韶光,在質樸的記憶裡煥然,簡陋殷實的眷村容顏不曾褪色,互相扶持、信賴依託的溫馨也一直暖暖在心,生活在眷村的子民凝聚了一分眷村情,衍生了團結而堅韌的眷村文化。 物質生活條件雖然匱乏,眷村子民對家國的大愛卻不減,居住環境雖然克難,對政府的信心卻不移;隨著社會的成長與進步,竹籬笆的春天有了新貌,眷村全面改建是國防部的心頭大事,期待新家園提昇生活品質、品味,更盼望好環境讓心靈和家人安康;堅持把最好的給大家,做到戶戶滿意、家家舒適,讓過去的寧馨重現,讓過去的摯情永恆。 回首過往55載的時光流逝,正是掀開一頁頁的眷村滄桑史,民國38年大陸全面撤退,整個時代霜雪
交加,充滿猜測和不安,國軍眷屬們扶老攜幼告別老家,在擁擠的軍艦上茫然討論著前所未聞的目的地─台灣。播遷來台的政府迅速地安定了這些遠離家園的徬徨人,一組組、一批批有計劃的遷往各鄉鎮,在學校、廟宇、空屋……等地暫居,一條繩子穿過一張張綠色帆布,拉起小小空間,隔開一個一個家,未萌芽的眷村雛形因此孕育成型。 一年半載後,終於有了土泥牆與竹條所建築的矮房子,彼此比鄰而居、落地生根、安身立命,圍起如長城般的竹籬,喚出鏗鏘有力的眷村名。眷村矮房子挨家挨戶的坐落,無數個小小家圈成了一個個大家,濃厚的眷村感情交融在彼此的信任與依託裡。 沒有冷氣、沒有電扇,幾家人圍在大樹下納涼,聽故事、啃冰棒
、談國家大事、聽聽收音機播放的老歌;日子無求,謹守著一份不變的愛,不移的信念,父執輩對家國奉獻的忠誠,無形中影響著眷村的小兒女,投考軍校的比比皆是,眷村人的特有的強烈愛國情懷,也形成眷村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