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變遷與改建(國防部眷服處供稿) 生活形態的緊密依存,培養了眷村特有的倫理觀念;第一代眷村老人留在家中幫忙照顧小孩,第二代眷村子弟出外打拚,無後顧之憂,眷村人家因而對老人特別尊敬、照顧,三代同堂的和樂景象更比其他社區來的普遍;期待讓老人家過得更好,似乎是眷村人一致的希望,在時代進步,經濟改善之後,期待生活更便利、環境更優質、安全有保障、居住能舒寬,成為另一個夢想。 錯落在台灣23個縣市大大小小鄉鎮中,800餘處簡陋克難的眷村聚落,隨著眷村改建的腳步,一步一階的朝向理想前進,昔日的竹籬笆以及根深蒂固的眷村藩籬意識正逐漸改變,融合進入鄉鎮社區環境中,成為名符其實的真正台灣人,
回首過去,國軍老舊眷村的變遷過程,也同時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成長的重要軌跡。 老舊眷村是政府遷台初期,為使三軍官兵無後顧之憂,能夠安心執行戰備任務所作的軍眷安頓措施;但是早年興建眷村,因為經費有限,多半是克難建造,不僅缺乏衛浴、防火設備,而且眷居空間更是窄小、簡陋,這在國家邁向21世紀的嶄新里程之際,不僅有損國家形象,而且對這群勞苦功高的榮民袍澤仍有應盡照顧的責任。 國軍軍眷服務業務肇始於民國32年,由國軍後方勤務部負責眷糧補給工作,迨至38年在東南長官公署下設軍眷管理處。政府遷台後改隸聯勤總部,由國防部第8廳主管政策,53年由總政戰部第5處接辦,59年2月國防部成立軍眷業務管理處,隸屬總政
戰部,負責包括眷村重(遷)建、眷舍管理及軍眷服務、宣教、慰助等工作。84年7月1日為應任務所需更名軍眷服務處,91年3月1日國防二法實施,隨總政戰局改隸國防部部本部2級業務單位,以提供軍眷服務為宗旨,並以完成老舊眷村改建、凝聚軍眷向心為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