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國史館出版的口述歷史「不再流浪的孤軍」一書中,有關忠貞新村訪談錄導言的部份,即可由榮民特殊經歷及對國家、社會貢獻,進而促進族群融合,窺探出「榮民心,台灣情」的精神。 中國近百年來可說是由血淚交織而成的一部歷史。雖然中共叛亂,致使大陸河山變色,中華民國播遷來台,但仍有一支滇緬孤軍堅守滇緬邊境,兩度大敗緬軍,甚而揮軍反攻大陸,佔領數個縣城,轟動國際視聽,後經聯合國的仲裁,被逼得不得不撤來台灣的可歌可泣歷史。43年秋,政府為安置該批來台原暫居溪洲、大林、霧峰等台糖倉庫內的孤軍,特於興建的三百多個眷村中,選定桃園縣八德市、中壢市、平鎮市交界位置,國防部賦名為「忠貞部隊」的眷村,成為渠等落地生根園地
,「忠貞新村」自始誕生,以迄94年眷村改建分別遷離為止。 早期的「忠貞新村」,一片荒涼,窄狹矮小的房子擠著一家大小,廚房與廁所在一起,廚房裡的灶和床比鄰而居,家人全擠在一張床上睡覺,五百餘戶低矮的房舍景象,好多年都沒有太多改變。走進村子裡,空氣中飄來濃濃的雲南風味,隨處可見的雲南米干、米線、粑粑絲,以及少數民族的特殊口音等,交織成獨特的「忠貞新村」景象。 由於經濟的成長,未曾改變景象的眷村,也趕上了這班經濟奇蹟的列車,立法院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後,全省的眷村都逐步改建成國民住宅,忠貞新村也有了嶄新的面貌。而94年初,忠貞新村為配合政府眷改政策,再度面臨人生的二度遷移。因各戶的需求不
一,已分別選擇遷至大溪、龜山、大楠、內壢等國宅,亦有領款而自行購屋者,散落各方。因此,早期的「雞犬相聞」、「守望相助」、「濃郁鄉音」、「雲南風味」……已不復存在,只能徒留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