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閱讀眷村
閱讀眷村
紅磚綠陰,掩不住竹籬內的春天

閱讀眷村

紅磚綠陰,掩不住竹籬內的春天
:::
:::
放大
仁愛鄉清境農場博望新村來龍去脈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仁愛鄉清境農場博望新村來龍去脈
今日博望新村
昔日博望新村

仁愛鄉清境農場博望新村來龍去脈

作者:南投縣榮民服務處程立民專員
基本資料
民國38年大陸淪陷後,國軍26軍約1,500餘人孤立無援,分由李國輝、譚忠兩將軍率領轉進中南半島滇緬泰寮等國邊境,整訓後先稱「復興部隊」,民國40年改名為「雲南反共救國軍」,奉國府指示突襲大陸,繼續對抗共軍。著名小說「異域」即在描述該反共救國軍部隊在李彌將軍的領導下,在金三角地區為中華民國而奮鬥的真實故事。
但是,隨著時代及國際環境的變化,雲南反共救國軍也逐漸失去了他的戰場。緬甸政府於民國42、50年先後向聯合國抗議入侵,孤軍兩度撤退來台,尤以後者達250餘人,該部隊其餘4,000多人則續留當地,定駐在泰北美斯樂地區。民國59年至68年間,該部隊多次協助泰軍剿平泰共,獲泰王稱許,參戰官兵終獲泰方同意發給合法身分定居。惟流落異鄉的異域同袍們,生活上仍相當艱苦,民國71年間我國發起「送炭到泰北」活動,這些流落在泰北的難民們,方受舉國關懷,從民國68年至92年,政府及民間捐助泰北地區經費已逾4億元。迄今當地已有近7萬居民,散居在逾台灣三倍大之泰北清萊省至清邁省近90個難民村。泰國政府不僅逐漸接納孤軍後裔
放大
仁愛鄉清境農場博望新村來龍去脈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仁愛鄉清境農場博望新村來龍去脈
今日博望新村
昔日博望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