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大陸淪陷後,國軍26軍約1,500餘人孤立無援,分由李國輝、譚忠兩將軍率領轉進中南半島滇緬泰寮等國邊境,整訓後先稱「復興部隊」,民國40年改名為「雲南反共救國軍」,奉國府指示突襲大陸,繼續對抗共軍。著名小說「異域」即在描述該反共救國軍部隊在李彌將軍的領導下,在金三角地區為中華民國而奮鬥的真實故事。
但是,隨著時代及國際環境的變化,雲南反共救國軍也逐漸失去了他的戰場。緬甸政府於民國42、50年先後向聯合國抗議入侵,孤軍兩度撤退來台,尤以後者達250餘人,該部隊其餘4,000多人則續留當地,定駐在泰北美斯樂地區。民國59年至68年間,該部隊多次協助泰軍剿平泰共,獲泰王稱許,參戰官兵終獲泰方同意發給合法身分定居。惟流落異鄉的異域同袍們,生活上仍相當艱苦,民國71年間我國發起「送炭到泰北」活動,這些流落在泰北的難民們,方受舉國關懷,從民國68年至92年,政府及民間捐助泰北地區經費已逾4億元。迄今當地已有近7萬居民,散居在逾台灣三倍大之泰北清萊省至清邁省近90個難民村。泰國政府不僅逐漸接納孤軍後裔
,泰皇及相當於我參謀總長之軍事統帥並曾親抵致敬,1982年並曾頒發2,000多張公民證給剿共有功官兵,並允諾在泰國境內出生的國軍後裔只要年滿14歲,公民考試及格,即可頒給公民證。另在經濟上,透過中華救助總會(救總)泰北工作團長期協助下,當地已從早年三餐不繼、住茅草屋,漸改成以務農維生、住磚瓦房的型態,因此當地流傳「以鮮花取代毒草,以蘋果、茶園取代鴉片」的俗諺。 該部隊於民國50年代第二次撤退來台的253人,已於同年3月24日抵屏東,翌日至成功嶺,經過百日受訓後由本會安置於南投縣仁愛鄉見睛農場(今改稱清境農場),從事農墾開發。40多年來在他們胼手胝足、辛勤耕耘下,已將清境農場建設成一個美麗的世
外桃源,每年吸引數十萬計的遊客來訪。這些播遷來清境農場的異域同袍中,多數屬於雲南裔,分別定居於博望、壽亭、及定遠新村等三個新村;加上後來的榮光、忠孝、仁愛,共有129戶。其中博望新村在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魯文印先生的努力下,已進行社區老照片的初步整理,展示於該村活動中心,居民並援引其特有之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相繼營運具雲南特色之民宿,並已成功形塑該地在觀光上的特質。然因地緣上之限制,博望社區並非位於清境農場之核心地區,對於提昇這些擺夷等少數民族知名度及吸引觀光客的注意力有限,致一般旅客對清境農場印象上仍停留在綿羊秀及歐式民宿,甚少了解這些義胞當初為國奉獻的史錄。目前南投縣榮民服務處已積極投入協助
該村整理相關文物,並協調有關單位服務照顧渠等基本生活,預期博望新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