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灣新村起源於民國34年,台灣光復時,國軍接收原日軍的岩灣俘虜營區,約計十餘戶房舍,當初國軍進駐岩灣營區時,將現有房舍分配予服務於左營軍區之有眷無舍官兵,初期官兵眷屬清一色為大陸隨軍來台之家屬,便在此安家立命。
民國38年大陸撤退,追隨政府來台官兵,可謂忠黨愛國志士,並以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為職志,因此大都數係單槍匹馬,隻身單影來台,以擔負起保國衛民的使命。後來政府為擴大反攻大業之遠略,及關懷官兵需求,並求後代之繁衍,遂發布年滿28歲軍官、技術士官及一般士官兵均准予結婚之德政。從此,軍中結婚喜訊一年比一年增多,而軍眷人口無形中也急驟增加,接踵而至,就是眷舍需求量日益大增的現實問題。 岩灣新村在此大環境變動下,不僅官兵調動頻繁,且眷屬(人口數)亦不斷增長,同樣遭遇眷舍不足情況,上級長官為解決眷屬「住」的問題,首將老舊日式房舍改建為磚瓦房,並隨眷舍需求量,每隔數年即又增建數十戶眷舍,最後總計增建為150餘戶
眷舍,眷口數亦增加到7、8百人。因民國50年代,本村少數兒童已屆入學年齡,卻苦無學校可讀,上級為顧及不耽誤孩童就學機會,特在現岩灣國小原址建造數間小型教室,並選派軍中優秀軍官擔任老師,同時向台東縣政府申請成立岩灣國民小學,數年後終於如願以償,迄今國小學生人數已超過百人以上,成為岩灣新村帶動地方國民教育的光榮史實。 此外,本村第二代成長後的發展,大多數眷戶因家境清苦,致影響其發展,然而因教育程度,及本身努力情況有別,造成渠等進入社會後的發展亦有所差異,一般平均發展於士農工商各行業中,並多有展穫,成功的仍大有人在,從軍報國的新生代,大多數服務到尉、校級軍官退伍,極少數青出於藍的軍官,則晉升到少將
退休,堪為本村第二代的表率。 岩灣新村昔日老舊的日式木板房及克難自建的磚瓦屋,隨時間消逝已不復見,今蒙政府德政,將原老舊眷村改建後,如今岩灣社區已是煥然一新的高樓大廈,原住戶們大部分遷入進住,新住戶們亦融入社區內,所有進住的住戶,都由內心深處感謝,在岩灣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