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北屯區「北屯新村」,由航空發展中心購地自建,早期配予技術局人員居住,民國55年空軍總司令部另外建造第二批飛行員眷舍住宅,遂將本村更名為「凌雲社區」。政府遷台之初,眷村多以茅草覆頂,竹蔑土墼牆為主要建材,後改以空心磚為建材興建,「北屯新村」室內空間約24-28坪,有兩房一廳及衛浴設備,當時已算空間相當寬敞。55年後興建的飛官宿舍「凌雲社區」,主要建材則為磚造,室內坪數增為34坪,並含前庭後院,環境更佳舒適。 一般而言,眷村子弟的童年生活,大多是隨父親四處遷徙、遊戲都是團體進行、左鄰右舍亦都很熱絡,「北屯新村」眷民們卻與北屯區的大部分「農民」生活,有著很大的差異。本村的眷民們沒有特
殊信仰,主要為祭拜祖先而已,部分為雙十路教會的基督徒,年節活動較不顯著,自製食物以臘肉、香腸為主,沒有閩南或客家族群的糕、粄等米食。自治會約於民國54年左右成立,而自治會會長,以前則稱為『村長』。早年眷民們看病大都在國軍醫院或眷村外之診所就醫,當時沒有軍眷福利社,村內倒是有家雜貨店,之後眷民們大都到「干城福利站」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大約於民國40幾年時,成立了「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的托兒所,設於今「莒光新城」對面孔廟的老舊眷村旁,然而本村的孩童們,較多就讀於雙十教會的托兒所。記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小時候眷民們一起做年糕的情形,其實小時候本村的經濟條件並不比一般民眾差,因為有國防部的『配給制度』,
所以生活條件反而較佳,飲食條件也很好,沒有一般民家的甘薯簽等食物,主食亦多以五穀雜糧為主。 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先生到空軍技術局巡視,由局長朱霖中將負責接待,他是空軍修護局的老前輩,向陳誠先生提出興建眷舍供技術局人員居住的看法,陳先生答應了,因此才有民國49年「北屯新村」的興建完工,且因為是空軍眷舍,在政策上較受到政府的照顧,所以眷舍內部寬敞,二房二廳一衛外,還有前院,在當時可說是相當豪華的房舍。後於民國55年左右,空軍總部又興建了一批飛官眷舍,空間更加寬敞,形成同一眷村,兩批不同時期興建的建築景觀。前國防大學校長空軍夏瀛洲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黃顯榮上將,均曾住在
這裡。 北屯新村還有許多重要人物,如前小說家孟瑤女士、美麗島事件時的軍法官劉龍飛先生、中興大學(數學權威)林志平教授等,此外,還有江南案的董桂森先生,也都曾住過本村。現大部分居民已自行遷出,眷舍亦已呈空屋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