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早期以日治時期遺留之眷舍、倉庫等隔間,以供國民政府遷台後官兵眷屬居住之所,後因適婚者陸續成婚,再行加蓋而形成。功不可沒者首推故總統 蔣公夫人--故蔣宋美齡女士。當初“眷村”處於大環境中,有獨樹一格之局,遂被稱為“竹籬笆”。 本人於民國39年11月進住屏東陸軍「勝利新村」。本村人文文化(軟體)及建築格局(硬體),均不同於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建之眷村,因它具有當年輝煌之時代與滄桑歷史,更有道不完的將軍人物(包含一代與二代),連昔日陸軍官校之校長官邸亦在本村,近年來受到眷村改建之推行,眷村文化已逐漸走入歷史
,但在「保留眷村文化」政策下,本村幸能全村保留,幸哉!幸哉!以下將從兩大方向來述說。 壹、時代變遷: 日本殖民台灣的後期,以台灣為南進基地,1937年因飛機場規模擴大,官兵人員居住需求增加而擴建--「崇蘭陸軍官舍群」,也就是今天的陸軍「勝利新村」;惟在二次大戰洗禮下交由美軍短暫居住。該村於民國35年轉由我國軍分配服務於陸軍訓練司令部之將校使用,當時家父就是在鳳山練兵,後赴廈門執行作戰任務,因戰功分配該村眷舍,記得當時住戶以中少將及上校任職重要職務者居多。當年孫立人將軍事件後,本村將校受牽連者眾實為一悲。藉此慎重告訴大眾,本村將校人才濟濟,有法國拿破崙所創立知名軍校-聖西爾軍校者、義大利陸軍
大學畢業者、美國知名大學者、莫斯科炮兵軍事學校者、德國留學者、保定軍校及東北軍校者,大部分人員均具大學學歷。民國60年左右,因眷管已上軌道,而解除單軍種配住規定,後因眷改條例通過後,軍職人員改配職務官舍,且眷村不再分配與頂讓。 貳、建物方面: 本村坐落於屏東市中山路與青島街之交會處以田字分為四區,大部分眷舍承襲日式建築風格與技術,其不同處乃因台灣與日本之氣候差異及取材不同而異,官方四大類眷舍,甲種為佔地300坪(眷舍位於中央部分,類似回字型之獨棟屋),乙種180坪、丙種130坪、丁種27坪。 今昔相比,眷村隨著時代巨輪的前行,竹籬笆式的眷村,銳變為現代化電梯大樓,革命老兵年長者的無私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