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變色後,國軍隨政府撤退來台,在倉皇急促轉進下來台軍人,隨駐地安置在營房內,眷屬的安置,大多就地利用簡陋空間等臨時容身之所。當時的空軍是被允許攜家帶眷的,為了解決眷屬的居住問題,政府便利用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八棟木造瓦房(竹編夾泥牆),加以分配安置,於是空軍眷戶便成為忠義村,最早落地生根的居民了。 初期房舍是依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來命名,聽68歲原住戶說,「忠字號」在他讀小學的時候就燒掉了,「孝字號」、「仁字號」也於99.11.04及100.12.04相繼遭逢祝融。「愛字號」在日據時代是養馬的「馬廄」,所以這八棟全被戲稱為「馬房」。這八棟「馬房」的格局如出一轍,都是3-4坪左
右,約有78戶。因為是利用日據時代,遠東地區第十三航空大隊「軍用醫療所」改建而成的眷村,故日據時代稱為十三寮,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初設秀山村,當初因隨時準備要反攻大陸,本無久居的打算,之後因為管理上的需求,民國50年左右逐漸發展成為「眷村」,因鄰近清泉崗裝甲兵、空軍基地之眷村人口遽增,於民國五十八年七月初正式命名為「忠義村」,並設立「忠義社區」。 地形臨近大肚山,黃沙滾滾,當時人家說,只要是小孩子到台中市上學的,一看就知道是十三寮來的,就可以想像當時遍地黃沙是怎樣的情況了。當時的生活就是,男人到部隊去服役,女人或收阿兵哥的衣服洗、或到台北幫傭、或開雜貨店、或以物易物等等,在那物資匱乏的年
代,記錄了長輩們為求生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和無限可能的創造力。依眷改條例,老舊眷村不免面臨拆遷的命運,空軍長輩們98年已陸續遷居重新改建的清水「和平新城」,住進那有如鴿子籠般的高樓大廈,默默守著老眷村一甲子光陰的榮民長輩們,從此人去樓空,然而他們對「忠義社區」這塊土地,其實仍深擁著難以割捨的往日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