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因為政局動盪,隨國民政府部隊轉進來臺的外省人,遠離了故鄉與親人,帶著年輕的生命來到臺灣;因隔著臺灣海峽,過著離鄉背景的生活,那段血淚的歲月,最大族群就是軍人及其眷屬。初來乍到,為了能夠擁有遮風避雨的家園,他們被安置於臺灣各地臨時搭建的房舍,軍人隨駐地駐紮在營房,而眷屬的安置則更顯窘迫,無法安置在日軍遺留之營房或隨部隊移動的軍眷,被迫暫住學校、寺廟、農舍,也有自行搭建簡陋臨時容身的處所;後續政府為徹底解決住的問題,供眷屬們集中居住的眷村開始興建,來自各地的人聚集於此,也慢慢衍生出眷村多樣融合的文化。 位於臺東縣臺東市內之慈恩三村,初為空軍737聯隊的眷舍,利用原有新生新村與空軍球場土
地,由婦聯會集資,興建於民國64年。目前管理單位為空軍737聯隊,由空軍司令部列管,現為空軍志航基地官兵職務官舍。 慈恩三村為鋼筋混凝土建造連棟式3樓或4樓之公寓,眷舍分為2種,寶桑路375巷以西為職務官舍,共59戶,每戶約25坪;以東為配舍,共有82戶,每戶約23坪,均為3房1廳格局,軍、士官皆有。 婦聯會捐建的職務官舍,特色為樓梯間外牆漆成紅顏色;慈恩三村的外觀其各樓層的樓梯間,漆上紅色成為明顯的外觀辨識標誌。眷村人很團結,慈恩三村也不例外,人人都熟識,左鄰右舍互相照應。當年有時會拿著家裡的椅子去排排坐,迅速搭起蚊子電影院,看著開場要唱國歌的電影。惟半個世紀過去,眷村的第一代漸漸凋零
,第二代、第三代也相繼遷出!目前東南側的4棟建築物,外觀為洗石子外牆,無紅色之油漆牆面,原居民均已遷出現為空屋,現址亦已荒廢多時;至於靠近西北側的4棟建築物則為職務官舍,由現職人員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