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建築群,是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指定的文化資產中的聚落類,指建築式樣、風格特殊或與景觀協調,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建造物群或街區。寶藏巖是第一個被指定為聚落建築群的眷村,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西南方小觀音山南側一個依山建造集合而成的小社區,名稱來自於當地寶藏巖觀音寺。 只有一條巷道可以進去的寶藏巖,依據山形建造,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其中約有3到5間將領宿舍及40間合法軍方單身宿舍是比較寬敞的之外,其他的多是自行搭建、就地取材(如新店溪的鵝卵石、荒棄碉堡的舊磚塊)的狹窄平房。也因為居住者大部分收入不高,即使
改建,也都是小規模整修。因此維持了民國49至69年代的原有建築風貌。寶藏巖總面積雖然不大,但具有戰後眷村景觀,加上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交錯的景象。民國86年6月後,因為部分學者及民眾的注意,之後經過整建,陸續有媒體報導,並在民國95年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民國100年5月27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寶藏巖聚落」為臺北市聚落,理由為「公館小觀音山下寶藏巖聚落為戰後臺灣城市裡,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是榮民、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在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有歷史的特色。」。目前分別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辦理寶藏家園,財團法
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辦理國際藝術村,以及臺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等相關再利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