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2年,陸軍第十軍團直屬部隊的官兵因沒配到眷舍,改由政府輔導貸款自建,稱為「華夏貸款」,當時考績好的軍人才能分配到名額,惟自備款仍需由配額的個人湊足款項後,交由包商成立房屋籌建委員會,逕行找地蓋房舍,台中縣潭子鄉的「華夏三村」因而產生,眷村產權屬於個人擁有,但還是由國防部核定,30餘年來,眷村雖歷經執政者的改朝換代,不過改變不大,榮民伯伯的熱情也依舊不減。 因「華夏三村」屬輔導性質,和建制眷村不同,所以特色就是沒有傳統眷村的竹籬笆,全村共44戶,當初剛蓋好眷舍,還沒裝上窗,大家就忙著搬入居住了,多年來「敦親睦鄰、守望相助」一直是我們「華夏三村」的傳統特色,早期眷村裡還有豬圈、葡萄園、
甘蔗、竹子園,這些都是小孩子的天然遊樂園,雖然最後這些樂園都因經濟因素或社會變遷而改建成房舍,然而這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記憶卻不曾消失。 交通不便也是當時就學年齡孩童的障礙,相對於現在的道路四通八達,很難想像當初「翻山越嶺」的情境,尤其是現在政府倡導的節能減碳,當時的眷村常沒來由的停電(節能得很徹底?),此時反而是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刻了,因為能在屋外點著蠟燭、圍著燭火,大人聊天、小孩玩遊戲,多麼愜意的夜晚,儘管沒有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產品,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親近,有時想想眷村的特色就是現代孤立、疏離的人們,所最缺乏的「相互扶持」的親密關係吧! 現在每到年節,家家戶戶過著完全沒有
年味的節日,讓人不禁感慨,為什麼眷村裡彼此能像一個大家庭,而眷村外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卻是如此陌生?如果「眷村文化」可以保留,不因時間、空間等變化而式微,相信眷村文化是留給後代子孫最好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