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鳳山區的「工協新村」,是在民國40年初,由全國工業界(工商協會)響應 蔣夫人的號召,並在軍方工兵的支援下,集資籌建而成;大多數的眷戶,都是在民國46年以後才遷居入住本村的。 初期「工協新村」計有四百餘戶眷戶,多為海軍或陸戰隊眷屬,村內共同使用壓水機一部、木造公共廁所四座(位於村子四個角落),另每四戶合用垃圾箱一座。當時因各眷戶都使用煤球生火,並各自養殖家禽、家畜,因此垃圾及煤渣經常充滿公共垃圾箱,並堵塞水溝,衛生條件奇差。眷米及油鹽,由當地農會按月送補至眷村,各眷戶聽到廣播後,再分別前往廣場領取,軍人待遇微薄、軍眷生活之困苦不可言喻;此外,少女時代最怕夜晚到戶外倒尿桶,由於白天聽多了鬼
故事,夜晚走在路上都會心驚膽怯,如今每當回想起這些陳年往事,仍是心有餘悸。 從六歲搬入「工協新村」居住,由“幼兒”至“少女”至“半百老婦”,眷舍也從“無界限”到“竹籬笆”到“磚牆”到“遷建社區”,道盡眷村每一戶家庭的成長與轉型史,如今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隔壁陳媽媽的巧手刺繡,無論是松竹長青、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每一幅繡緞皆是栩栩如生,常令幼年的我看得目瞪口呆、贊歎驚訝不已!還有清晨婦女工作隊的牛奶供應,以及每天早晨上學必經的「何家饅頭店」,那一股剛出籠的饅頭清新香味,沖鼻而入,深深的吸一口氣,口水便垂涎而下了,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眷村周邊果菜市場內所陳列的各項商品,在那個年代,也大都是眷屬
們利用本身所學或特長,賺點蠅頭小利貼補家用之物品,市場於下午開辦縫紉班,為許多眷村媽媽們,以前方吃緊、後方補給,所從事的「軍裝衣褲縫製修補」工作,這也是政府讓眷屬們得以免費習得製衣的技術,而我也曾是受惠者之一,「克難時期」人人同心齊力、一片和樂,雖毫無物質享受,卻甘之如飴! 50年代外公與自治會突發奇想的在眷村西側空地(現社區活動中心位置)用竹籬笆蓋了一座露天電影院,竹籬笆既有縫隙,又有空間傳音,怎會有人購票進場呢?然而據說當時,生意還不錯呢!工協眷村夏天壓水機旁潑水、嬉戲,以及電影院外緣側邊之公廁,夜晚恐怖的昏暗燈影,都伴隨著本村每一位眷村小孩子的成長,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眷村遷建)而逐漸遠
離我們的生活圈。 時間匆匆而過,歲月無情的消逝,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是快樂、悲傷、得意、失望,轉瞬間也都要離別,如今鄉愁充滿心中,耳邊傳來的是「萍聚」的歌曲:「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人的一生中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是的,不管以後世事如何變化,至少我們都曾經相聚在「工協新村」裡,也期盼在人生的回憶中,不要忘記我們曾在「工協新村」裡所曾經擁有過的一切美好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