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眷李又玲女士,為人熱心公益,血液中奔騰著衝勁與活力,自民國八十二年起,總共擔任了三屆高雄縣岡山鎮仁愛里里長,並榮獲「特優里里長」及「全國社區評鑑甲等?」等殊榮,成功地詮釋了「服務為快樂之本」之意涵,雖然眷村改建後,行政區重新劃分,仁愛里亦走入歷史,但在這塊土地上,對李女士而言,實在擁有太多太多彌足珍貴的回憶。
李女士從小跟隨父母來到台灣,並定居在岡山醒村,那是一處日據時代的軍事營房,一家七口擠在不到八坪大的房子,孩子都是打地舖席地而睡,圍牆是用竹子及扶桑花叢編織而成,生活極為克難。當時軍方每隔一段時間會「驅車」配發油、鹽、米、麵粉等補給品,只是車輛不是卡車或貨車,而是牛車,車輛來的時候,主婦們會提著大罐小瓶等出來裝填,車輛走的時候,孩童們會緊跟車台後緣跳躍嬉戲;醒村圍牆外緣的不遠處是一大片台糖的甘蔗田,每當豐收季節,小火車會經常在此來回穿梭,男孩通常會尾隨在側,並出其不意地拉拔「現貨」,有時運氣好,一拉就是一捆,大夥你一根,我一口地啃食「戰果」。 李女士的父親官拜中校,黃埔八期畢業,任職於空
軍官校戰術教官,惟當時軍中薪資微薄,其母為了生計,原本在家販賣水果,稍後改為雜貨店,最後再改為早餐店,專賣陽春麵。回憶當年李母必須凌晨二點起床升火,燃料是黑晶發亮的藍鋼炭,由於不易點燃,升火極為費工費時,經常會被濃煙燻得淚流滿面;大約五點左右,飛行員會陸續前來用餐,接著趕飛早班任務,一塊錢一碗麵,因薄利多銷,慢慢地打出知名度,李母一個人忙得人仰馬翻,然而其父因任教職,放不下身段,且家中四位弟弟,均尚年幼,因此麵店所有的繁雜瑣事,均需落在李又玲的肩上,當時她也只有十歲而已;後來李父退伍後,在欣欣巿場頂了一間簡單的店面,除了繼續賣麵外,還兼賣豆漿、蔥油餅、油條、包子等早點,此時,李又玲和大弟在上學
前,會到店裡幫忙,倆人雙手經常被油濺得「遍地開花」,上學途中,更是因此而頻頻遲到。 當年,眷村附近的天主堂,通常會不定期發送包穀粉(玉米粉)、麵粉、脫脂奶粉、黃牛油等食品,但是必須先受洗成為教友後,才有資格受領,因此,李又玲不分晝夜地背誦聖經,終於讓她如願地通過驗收,並受領「?品」,且由於四個弟弟年紀都太小,教會通容不必背誦,就這樣,家中五個孩子,都在當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李又玲高職畢業後,原本學校要將她保送到台北體專就讀,但為了家計,她毅然放棄升學機會,並考取空軍通校雇員,期間,她同時兼任空軍婦聯岡山支會副總幹事,服務全岡山十八處眷村及四所幼稚園,這些寶貴經驗,對其日後的里長生涯,助益
良多。民國七十八年,李又玲從軍中退休後,秉持「退而不休」的精神,陸續開辦縫紉、電繡、英打、緞帶花、土風舞等才藝課程,由於表現傑出,績效卓著,經鄉親父老徵召參選里長,李又玲既未造勢宣傳,亦未設置競選總部,竟無心插柳柳成蔭地當選里長,並連選連任。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十三年的里長生涯轉眼飛逝,五十年的眷村生活也如過眼雲煙;細數過往,在凜冽刺骨的寒冬中起床升火,在煙霧迷漫的爐灶旁點燃材火,在熾熱滾燙的油鍋中叫賣早點,在兼顧家計的上學途中奔馳到校…種種刻骨銘心的往事歷歷,令人久久不能自已。隨著國宅的落成啟用,李又玲里長雖已功成身退,然而驀然回首,這些對岡山眷村的懷念與追憶,點點滴滴將伴隨著李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