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歷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總統府新聞秘書、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及政府發言人、駐美代表、外交部長,現任台中市長。 榮譽: ●民國八十二年,獲頒最佳政府發言人獎 ●民國八十二年,獲頒十大傑出華人獎 ●民國八十五年,獲頒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專 業成就獎 ●民國八十六年,獲頒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榮譽博士 ●民國八十七年美國國會通過讚揚駐美代表決議案
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很驕傲地向旁人說:「我是眷村長大的!」 由於父親原是中級軍官,我自小在台中的眷村成長。 當年我在襁褓中隨父母自大陸來台,先是落腳在台中市南屯區,又搬至復興路公賣局旁,即現在的台中酒廠旁。後來,我家搬到西區靠近水湳機場的「模範村」,它早年的名字叫作「大和村」。 模範村不同於一般眷村,一般軍隊眷村總是住著清一色的「外省人」,不管南腔北調,少有「本省人」的。模範村的特別之處在於村內住有空軍、陸軍、公教人員及國代、立委等,而且本省人比外省人還多。 村中的空軍多是士官,在附近的水湳機場擔任機械士,以本省人居多;而外省人多是陸軍軍官
,我的父親就在陸軍裝甲兵第三總隊工作。 幽靜的模範新村,還真是臥虎藏龍,住了不少名人!例如孫立人將軍及後來的世盟總會長趙自齊,都住在一巷;政壇名人杭立武也曾住在村中;著名的東北接收大員之一熊式輝將軍,住在四十巷內;我家則在九巷底(可能是全村最小的房子)。 緊鄰模範街的後方、也就是四十巷底,矗立著幾戶花木扶疏的花園洋房,住著當時任職美軍顧問團的外國人。 在驕車相當罕見的年代,模範新村的孩童們卻常可以看到「洋人」開著「洋車」──道奇、福特汽車,叱吒如風地呼嘯而過。 村中,本省的「番薯」和外省的「芋仔」生活在一塊,沒有隔閡。我們平時都玩在一塊兒,玩起竹蜻蜓、打陀螺、爬樹、
捉迷藏,毫無語言溝通的問題;吵架時也會以閩南語互罵「土豆」和「山豬」,伶牙俐齒的,誰也不讓誰! 雖然外省籍的成年人不太會講閩南語,但小孩子在學校或村裏玩在一起,久而久之,閩南語多能朗朗上口。 像我的閩南語雖然不是很「輪轉」(流利),還是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那時,村裏開著幾家雜貨舖,有的是外省人所開,有的是本省人所開。大家幾乎都是哪個雜貨舖子離得近,就去光顧哪家,沒有省籍的意識與分別。 菜市場就在我們家所住的九巷巷頭,菜販以本省人居多,平日大家的相處自然而和氣,連三姑六婆都很互相照應呢。 我父親戎馬倥傯,公務繁忙,經常不在家。別人家的父親也都是如此,所以每
個人家的媽媽們,大家彼此幫忙。當時軍人待遇很差,大家共同的特點就是「清苦」。 雖然物質、金錢上貧乏欠缺,但是大家都是好鄰居!平日雞犬相聞,你照顧來,我照顧去,感情很緊密。當年眷舍在一塊,廚房在一起,你少塊薑,我少根蔥,他短少了醬油,大家互通有無,你來我往。那家子有事,大家吆喝一聲,就去幫忙囉。 我一直覺得,眷村生活有其一定特色:守望相助、患難相扶持,永遠不怕沒有朋友,永遠是好鄰居互相照顧來照顧去,也許物質生活不是很充裕,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在這種環境下,養成我簡樸、互助、知足、感恩的人生觀! 住模範村時,國小我讀中師附小,初中讀省二中,高中讀市一中,然後考取政大外
交系第一志願。我讀書算是很順。父親長年不在家,我沒有學壞。固然,學校師長給我很多教誨,但村子裡,左鄰右舍的激勵也是一大原因。 我服完役,申請到美國的學校,母親東籌西湊,張羅到五百美元給我做赴美的生活費,那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眷村鄰居的愛心與助力。我永遠感謝模範村的叔叔伯伯、媽媽們,在我留學外國期間,他們一直是我父母親最好、最親的朋友。後來,即使父母親都已不在,我仍然一有機會就去拜訪以前看我長大的叔叔伯伯、媽媽們。 因緣際會之下,如今我返回家鄉服務。我有很深的使命感,希望努力把自己生長的地方,建設成一個富有文化特色的國際都市。有時,經過以前的舊居,看到昔日眷村的房舍雖然已被繁榮掩沒,依
稀仍可找到記憶中的痕跡──模範村,是我心靈深處永遠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