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 一九八三年召集黨外雜誌發起「編聯會」 一九八四年「黨外公政會」秘書長、「前進」週刊創辦人 台北市議會第四、五屆市議員 新竹市副市長
民國五十年代。 盛夏日,颱風雨的天氣,大清早。 兩三百戶人家的軍眷村,突然間,各角落傳出一波波的驚呼聲-「大水來囉…」 像受驚的鹿群,騷動片刻,接著是一片死寂,全村的老小都分聚在搭有通板閣樓的人家避難了。黃滾滾的水轟隆隆自村側淡水河山崩地裂般漫天蓋下來,沖擊到第一排眷舍,然後分軍奔入各巷道,轉瞬間,全村已是一片汪洋。」 我們所住的這個婦聯二村,是在板橋和樹林之間,地名蠻「象形」的,叫做「浮洲里」--在淡水河支脈三面圍繞之下的浮起的小洲。在這個小洲。在這個小洲,我度過了童年。石門水庫,對村民而言。是年年颱風季節就要洩洪,就要吞噬村莊的巨無霸。 「隨著眷村的改建,以及眷村子弟成年
步入社會,不同祖籍人士已在社會上有了許許多多的「接觸」。這些接觸,有些是愉快的,有些是不習慣的,有些是摩擦性的。但是,遲早,眷村子弟還是會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 我曾經數次回到眷村,到各地眷村也特別留意,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眷村的房屋。比想像中還要矮小,小時候爬了半天的圍牆,原來也不過一百五、六十公分高,另外眷村裡,在一排排魚骨型眷舍間的寬道路,停在路旁的,大多是計程車,或許,很多的「小畢」、「大毛」、「二毛」,他們現在都在開計程車,或是擔任其他勞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