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竹清華大學附近的南精忠新村,是朱順一始終無法割捨的老家,那兒有著他從小一路成長的美好回憶,雖然精忠新村已拆遷6、7年了,然而,樸實念舊的個性,讓現今已貴為標竿企業家的朱順一董事長,仍願從國有財產局手中標下原居住地,讓老家永遠還是老家,保有這屬於自己最珍貴的紀念。 早期,朱家在精忠新村裡可說是罕見的「大戶人家」,然此「大戶」非彼「大戶」,而是朱媽媽一生就生了一打的十男二女,人口興旺的「大戶」。朱爸爸特發揮了軍人本色,將兒子們以「忠勇愛國、孝順齊家、好興」依序命名。於是,過年的時候,朱爸爸大筆一揮寫下「忠勇愛國國必興,孝順齊家家自好」的絕妙春聯,不但讓每個兒子都點到名,也讓十個兄弟從小
到大皆心手相連、患難與共地繫在一起。 想當然爾,這十二位“朱”門子弟在家中會是什麼樣的熱鬧光景,然而,更令人好奇的是朱媽媽如何管理這一大家子? 「這麼多個兄弟姊妹間,年紀自然會有相當的差距,各自就學的就學、就業的就業,生活作息多能自理。當年父母親照顧小孩可不像現在這麼戰戰兢兢,每到開飯時間就像吃自助餐一樣,先來先吃,沒有人知道誰吃飽了或誰還餓著;就寢時全都睡在榻榻米的大通舖上,也從不察覺還有誰沒回家睡覺!」排行老七的朱董事長,不禁莞爾地說起那一段自在溫馨的成長記趣。 南精忠新村位於新竹十八尖山山腳下,依著清華大學與光復中學,門前有小河,前面有山坡。朱順一小時候上山爬樹鑽山洞,河裡游
泳洗澡,樹上掏鳥窩,水裡撈魚蝦,玩得不亦樂乎,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村子是早期由阿兵哥從土堆樹叢中整地而來,居民再陸續自己整地弄出院子。眷舍是阿兵哥用泥磚堆砌為牆,竹竿跨牆為樑,紅瓦疊其上為屋頂,竹籬圍其外為院子而成,是為連棟式眷舍。每次颱風來襲時村裡的人都要到附近學校去躲颱風,颱風過後就要補屋頂修竹籬,房子結構非常脆弱。後來大家種樹叢為籬,是小孩子們玩捉迷藏時的最佳藏身之處,每天晚上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玩捉迷藏的時候。民國五十四年左右,國防部撥了些經費,阿兵哥以紅磚為牆,木柱為樑,黑瓦為頂,重建了眷舍
,這時眷舍才較為穩固。漸漸的村民們改竹籬或樹籬為紅磚圍牆,雖較為堅固,但少了綠意,也少了味道。 朱家人口眾多,住的是眷舍的邊間,院子較大,自己加蓋了些房間,這才夠一大家子人的住。朱家是村子鄰居們的活動中心,院子和房子大門白天都是開著,全村小孩自由進出玩耍,大人們湊著打麻將,大家玩的不亦樂乎沒有顧忌。 在那時候,村子裡的小孩除了可以一齊上山下水或玩捉迷藏外,可以在戶外玩紙牌、打橡皮筋、打彈珠或到學校球場打球;小孩亦子可在室內玩動腦筋的下象棋、打橋牌…等。那時雖然物質缺乏,但覺得那時小孩比現在小孩活動空間大,朋友及人際互動多,接近自然多,運動也多,還會一些棋藝、牌藝,不像現在只會電腦電
玩。 由於當年新竹光復路上的眷村就有幾十個,很荒僻也沒有外來人口,小學時的同學全都來自眷村。到了中學時期,由於聯招班上同學遍及桃竹苗一帶,這時才出現了閩南、客家與外省同學的大融合。因為同學們在校內都是講共通的國語,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族群間有何不同,也相處融洽,彼此間的差異似乎只是交通路線及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已。「看到騎腳踏車往市區騎的大都是閩南同學,往光復路騎的是眷村同學,而客家同學則是排隊到火車站搭火車或者搭客運,因桃竹苗縣境都是客家人。」,不愧是科技人,凡事觀察入微的朱順一,竟自行悟出一套對於身邊人事環境的另類見解。 難能可貴的是,朱順一雖出身眷村、家境清寒,但仍一心向學,滿懷抱負
。其求學之路堪稱平順,自交大電子工程畢業後,在海軍艦艇服了兩年電子官的兵役,赴台大讀了一年電機研究所,未畢業即出國深造攻讀博士。過去,由於美國的就學就業環境較佳,能夠越洋留學的台灣學子多半選擇留在國外就業居留,然而愛國的朱順一卻不這麼想,出國前就抱著要回國貢獻之心,於取得博士學位與一定經驗後,懷著對鄉土的熱愛與對國內科技產業的一份使命感,毅然返國實現創業的夢想。過程中,雖幾經波折,然而朱順一憑藉著智慧與遠見、創新而務實,辛勤耕耘,終於一手打造出國內通訊業以技術和品牌著稱的合勤科技,開拓出廣大國外市場。值此殊榮,朱順一更不忘回饋鄉里,在清大與交大等母校設立高額獎學金,鼓勵用功讀書,獎勵績優學生,
同時在竹苗的高中設立獎助學金,獎勵績優並幫助清寒好學的子弟們,能夠像他一樣不受環境的牽絆,只管懷抱著理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