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山及劉景如夫妻兩人從抗戰時期就抱持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操投身軍旅,民國8年即至陸軍總部任職,曾同在華北淪陷區從事特務工作。抗戰勝利後仍一路跟隨部隊,遂於38年7月來台定居。 劉(景如)女士十分懷念眷村生活,她回憶說:「眷村非常團結,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相互關懷,成功新村都是上尉以上軍官眷屬才能入住,本村眷舍排列相當整齊,分為左、右二側,並各有巷弄,左側為1巷到7巷,每一巷道計有7戶人家,右側一個巷道為6戶人家,每戶眷舍均有廚房、廁所,空地大,前後院可蓋二棟房子。當時公共空間尚有網球場、籃球場、活動中心、公園等設施;眷村空地比現在成功社區一樓噴水池的十倍還大,眷村改建前孫立人將軍的親姑媽也住
在本村。」 成功眷村改建後,原住戶遷住11~18棟,社區另有「自治會」,是眷村文化裡極為重要的一環,每一個眷村都設有自治會,功能是眷戶聯繫、急難救助、政令宣導、公共設施管理與維護等。自治會設有會長與幾名幹事,負責推動與執行會務,自治會長與幹事均是義務職,有別於「里長」,無涉公職人員選舉,惟能當上也是一種榮譽。 劉奶奶娓娓道來:「小時因家境富裕,家人聘請家庭教師,到府為其授教,且備受寵愛,生活無憂無慮。嫁給軍人後,始知克勤克儉,凡事都得自己來。」回想起當年一家子跟著 孫立人將軍部隊轉戰來台,老公置身軍旅,她則參加 蔣夫人之婦聯會,一切從簡的日子,倒也令人回味。劉先生早年退休,沒有所謂的退
休俸,他便靠著教唱歌曲維持生計,劉奶奶則投身義工,在生命線上一做就是40年。 劉奶奶說:「我跟劉伯伯,70年沒吵過架。」一生最佳寫照即是:「不爭不求的人生哲學、不離不棄的真實情感。」 夫妻倆更響應 蔣經國先生提倡的捐大體活動。劉伯伯於民國九十七年以高齡九十五歲辭世後,順勢將遺體送往台大醫學院供教學研究使用。劉奶奶因年事已高,不諳法令,逾死亡日期六十天進入國軍公墓的申請期限,後因國防部決定從善如流,修改規定,載明「大體捐贈者不在此限」,並溯及既往,劉奶奶後得知,至少有80幾個同袍跟他們的遭遇相同,因法規修正,始享有其應得之權益。 因為老伴的驟逝,目前孝順的女兒辭掉工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