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是軍人眷屬聚居的地方。大者有數百戶,小者也有百十戶。這是台灣特有的產物,以前沒有,從民國三十八年開始,到民國九十四年,以後因老舊眷村改建也就漸漸消失了。 一提起眷村,立刻讓人聯想到一排排、排列整齊的木造平房,木頭架子魚鱗板、竹篾編牆泥巴糊,狹窄巷道門挨門,家家戶戶沒院牆,這是眷村一大特色,一望便知。 軍人負有保國衛民的重責大任,長年隨軍東征西討,舉凡駐防外島、戍守海防、基地營房、艦艇機場,可謂上山下海、以軍為家,雖然可以休假返家,然只是蜻蜓點水,一年休不了幾天假。所以眷村內平時難得遇到個大男人,村子巷弄內,來來往往的幾乎清一色都是婆婆媽媽們,村內以眷屬為主,所以叫眷村,真是名副其實
呀! 由於先生們長年不在家,家中大小事全賴太太們自力救濟,不像其他機關的公教宿舍,先生雖早出晚歸,然而任何事都可等先生回家再處理。眷村的眷屬們可不行如此,不能等,也沒法等,所以練就了眷屬們一身好本領,且不怕苦、不怕難,有事自己當,當不了的,就左鄰右舍想辦法聯合作戰解決。 舉個實例:周太太家小寶,昨晚半夜一直哭個不停,隔壁李太太聽著覺得不對,就敲敲牆壁問小寶怎麼啦?周太太回說小寶發燒,李太趕緊開門過去,一摸小寶的頭很燙,便勸她趕快去看醫生,周太太望望床那邊的大寶二寶還睡著哪,怎辦?正在此時,右鄰劉太太來了,說你們快走,兩個大的我來照顧,周太太把平日買菜錢全拿出來,唯恐不夠,李太太說我家還有點
全帶著吧!於是周太太抱起小寶,兩個女人摸黑上了路,直奔省立醫院而去。在那個年代路燈稀少,巷弄黑黝黝,夜半三更,暗淡的街燈下,兩個女人抱著孩子,踽踽而行,有點兒怕、有點兒孤單、也有點兒冷清,但是彼此的心,是密切而不分離的。 到了醫院掛了急診,值班小兒科醫生看過診說是感冒,沒大礙,不用緊張,便開了藥方,給小寶打了針,又當場餵了藥,兩個女人才舒解了緊張的情緒,抱著孩子回了家。小寶因打針吃藥後,也安靜的睡著了,同時大、二寶此時也睡得正甜,於是李、劉兩位太太各自回家,大家累得一夜好眠。第二天清早,李太太馬上趕去看小寶,見他正在抱著奶瓶吃奶哪!李太太笑罵一聲「小搗蛋!」,也就一陣雨過天青了。 各位鄉親
,明白嗎?這就是「眷村」呀! 後記:本文供稿者陳小鯨先生,現任經國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原住於建國二村,該村係位於台灣嘉義市志航街的一個空軍眷村,惟該村已於94年9月被國防部下令拆除,目前原地的居民大多搬遷至嘉義市的經國新城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