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一甲子以前,我們都從1949年出發,翻江滔海蓬飄萍轉,而後聚落台灣本土,行成眷區。捨離親人、放棄家園各自圍起籬笆;重新營造安身立命的所在;60年來竹籬笆部落一致擁有的是互助、友愛、團結與和諧,有目標、有紀律的族群。 高雄縣岡山鎮南郊東側的一處幾百戶人家的眷村,它屬岡山和平里的空軍成功村。曾有兩起光陰的故事,值得重新敘述,曉諭後人,將有助於改善社會風氣。二則竹籬笆的故事,分述如次(時間是民國50年代): 第一則是一位年輕喪偶的母親--謝劉金秀女士,茹苦含辛、獨立撫育五子成長的故事。當時,劉女士之長子僅就讀小學五年級,撫卹金不足維持家計,劉女士遂以一塊搓板白天替人洗衣,一台
縫衣機深夜加工趕製嬰兒布鞋,日以繼夜,歲歲年年,其子女就學之高昂費用,全憑慈母雙手辛勤工作換得。 中央日報「每日專訪」一篇短文,披露了謝劉女士偉大的優良事蹟,地方政府據此,將該女士之嘉言義行,報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參予當年的好人好事選拔,結果謝劉金秀女士不僅獲此殊榮(約為民國53年),並贏得全國72名當選者之第2名。當年台灣電視公司播此畫面時,全村為之振臂歡騰,村長郭慶堂先生(現居勵志新城乙區)率村民跟隨空軍機械學校校長(現航空技術學院前身)以及高雄縣長於火車站迎送,使謝劉女士倍增光榮。 表揚大會時,由當時任職總統府秘書長之張群先生代表總統,賜頒巨型燙金紅漆匾額「良母
典型」乙幀,套一句家喻戶曉的歌詞:「謝家媽媽真偉大,榮譽照大家!」;謝劉女士之長子謝學勤先生(現戶籍在勵志新城),逢甲大學畢業後服務於中華工程公司(與同村青梅竹馬應小姐結成連理,應小姐政戰學校畢業,曾服役大鵬劇校),子媳均侍母至親。謝母身為國軍遺眷,雙手持家教忠教孝,實為人倫楷模,是空軍之光,眷村之光! 第二則是臺灣省立岡山中學橋頭初中分部(現今縣立橋頭國中前身)的李同學,當年該校清一色均為女生,約在民國53年初一新生班有位(燕巢鄉籍)同學潘生,幼年喪母家貧如洗,父以打零工為生,三餐不繼,惟潘生乖巧勤學,熱心服務被選為班長;50年代無營養午餐供應,學生自帶便當,每值午餐時間獨缺班長,
同學追問不敢直言,除夕日學校舉辦同樂會,以每生一物作交換禮物,難倒班長愁容滿面,同班(山東籍)李姓同學為成功村榮民子女(家境亦非常清苦),向父母敘述上情,兩位同學雖素昧平生,然因共同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地緣關係。翌日清晨李父攜帶(向鄰人借貸)台幣一百元及家中(僅有的)眷糧米一袋交與校方,並允諾李生每日帶兩個便當與潘生分食,經媒體報導全校師生發動募捐,各地民眾善款、民生物資、禦寒衣物、鼓勵信函如雪片般擁入學校。 聯合報將此以「滿園桃李、一枝獨秀」為標題,透過海外版報導,引起留學生的關心,僑界匯回美元兩百元,一份勉勵潘生力爭上游、努力向學,一份獎勵李生熱心助人、友愛同學,於是「便當盒的故事
」由南至北廣為稱道,據悉現在的橋頭國中校史館內仍保有其完整資料。 故事中的兩位同學,「班長」-潘生,如今已是知名證券行的經理夫人,李生則是退休教師,夫婿為某國立大學教授,基於施惠無念的觀點,助人與受助者踏出校門後,並無聯繫。榮民李國斌先生以身體力行仗義疏財,充分表達多元化社會中之人文風情,油然產生族群融合的特色,縱然眷村已夷為平地,李老先生亦去世多年,然而他的古道熱腸、助人為樂的義行,足使中華兒女驕傲,值得發揚表彰。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在台灣,此時此刻正是導正社會風氣與族群弭傷療痛的最佳時機,上述真實故事,祈盼列入國中小社會教材,期許教育向下紮根、向上生長,以提升國人的精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