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中心新村 作者:張聿文 (中心新村會長、北投區林泉里里長、台北市擎天協會理事長) 中心新村現址原為日據時期陸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部療養所,民國34年對日抗戰勝利後,陳儀的東南長官公署率領了一批紅十字會的人員,到台灣接收陸軍醫院,吳國興先生則接管北投療養所,後來擔任第一任北投醫院的院長,同時開始建制陸軍醫院的工作。醫院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任務編組:陸軍醫院、聯勤第一醫院、陸軍第一總醫院、陸軍801總醫院、三軍總醫院,所有醫療工作在此進行,而北投分部一直是負責療養的工作,當時北投療養所是內、外科及精神科的療養院。在民國55年801總醫院遷至汀州路改編為三軍總醫院,這時的北投分部
歸建,由基隆的陸軍821醫院遷到北投醫院,成立四級的綜合醫院,也曾改編為陸軍831及818醫院,現在叫做國軍北投醫院,成為軍方唯一的精神專科醫學中心。 民國51年7月婦聯會蓋了7棟木造石綿瓦的眷舍,並於52年5月完工,原本要分成14戶丙種眷舍分配軍眷,但因申請的人太多,只好把其中的3棟改成丁種眷舍,結果共分配了18戶。也在這個時候成立了「中心新村」,是以當時的中心里來命名的。 眷村第二代慢慢長大了,尤其是有女生的家庭,隱私及安全就被重視,竹籬笆改成磚牆,家家戶戶都起了廁所跟浴室,民國56年為了改善衛生環境,婦聯會幫每戶裝了化糞池。民國84年公共廁所改建成活動中心,可以打桌球
及插花等各類成長課程。民國87年向陸軍後勤司令部申請了200萬,每戶補助8萬,在屋頂上再加上鋼架及鐵皮,像是戴了一頂帽子,把原本的屋頂都保留起來了。軍人所有的戰備整備都是為了要消滅敵人,他們常會說是如何打仗如何殺敵,而住在中心新村裡的軍人,他們的任務卻是救人,仔細的觀察,中心新村與其他眷村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因此也會影響第二代的成長。 早期眷村的生活條件都不好,大家都是燒煤球煮飯,煤炭渣就倒在較低的地方,也從醫院的伙房運一些煤炭渣回來,就這樣墊平了一些地方來蓋房子。麵粉袋作成的內褲,幾乎是每個眷村小孩都穿過的。早期只有聽聽收音機,有些長輩下了班打打麻將,偶而軍方會來放個電影,孩子們打彈
珠、玩圓牌,也會到附近的農地挖地瓜、抓知了、烤香腸、跳格子、打籃球,小孩都是這樣子長大的。村子裡有一個溫泉公共浴室及公共廁所,大家都會在這裡閒話家常,很多訊息是在這裡流通的,比較節省的媽媽會在這裡洗衣服。 叮叮!噹噹!黃牛拉了一整車的米糧。拉車的是黃牛,與耕田的水牛不同,孩子們都會好奇地圍著黃牛玩,又有爆米花可以吃,眷村的小孩在這個時候是最幸福的。附近有許多的溫泉旅館,村子剛好在旅館群的中心點,而眷村樸實的風情,跟複雜的地方社會互動不多,影響第二代求學也不大,也因為村子位處山邊,眷村長輩都希望子弟們有好的發展,方法是把書讀好,所以只要哪家小孩考上高中的前三志願或是考上大學,就會放鞭炮
慶祝與鄰居分享。這些都是眷村長輩們,經歷戰亂與流離,渴望安定生活的反應。 現在的中心新村已改建完成,而就學就業等生活的環境及條件,已經跟整體社區連結在一起,融入整個城市當中,外觀雖變,然而那份歲月刻痕、眷村精神卻永存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