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住過的眷村是成功新村,位於高雄縣鳳山市往鳥松鄉的鳳松路上。 民國卅八、九年間,海軍陸戰隊自定海和海南島來臺,以左營海港為基地,其第二旅駐在大貝湖畔一片荒煙蔓草的丘陵地,披荊斬棘,興建營舍,拓土坯以代磚,伐茅竹作樑柱,蓋茅草以作瓦,並利用湖水演訓游泳和操舟。 蓋營舍之餘,四十二年間也在附近蓋了小型眷村,約有卅二戶,建地是向臺糖借用的。眷村中間預留了廣場,建有籃球場和鞦韆等運動設施。 由於部隊把大貝湖比擬為美國的成功湖,所以就把自力克難興建的小眷村名之曰「成功新村」。爾後,大貝湖由政府正式改名為澄清湖,則因湖旁的「工業給水廠」內,有座濾水用的澄清池。
成功新村眷戶,最初均由大陸各省隨軍來臺,彼此患難與共,情誼深厚。 我本是流亡學生,卅八年三月乘海軍艦艇到浙江嵊泗列島,當了小學教員;次年六月再隨嵊泗縣政府來臺,並在基隆港加入陸戰隊駐基隆警衛營。不久,調防左營,進駐大貝湖。 當時,我只是一等兵。後來我投考官校,至四十五年畢業時,居然再分發陸戰隊,果然是「一日陸戰隊,終身陸戰隊」。 四十一年間,父親也輾轉自香港入境,父子喜相逢,得以眷屬資格,獲配眷舍一間,便跟著父親住在成功新村。那時,我父親劉幹英先生才四十二歲,但眷村的太太們都隨其子女稱呼「劉爺爺」;由於部隊訓練忙碌,長年駐紮外島,眷屬們遇有疑難或爭議,常來請益或調
解,儼然成了眷村的大家長。 陸戰隊眷管單位,每月排訂兩場次電影欣賞晚會,由部隊電影隊來眷村放映,起初是黑白片,後來有了彩色螢幕。眷戶全家出動,太太們帶著小孩,自備小板凳,高高興興地來欣賞,直到電視機普遍了,眷村電影才走入歷史。 那時家戶比鄰,沒有圍牆,先買電視機的幾家,都擺在靠家門的位置,方便鄰居小孩來看,情感至為融洽。 我由青少年茁壯成年,由當兵到晉升軍官,並於五十七年和何桂蘭女士結婚,生下一對好兒女,在成功新村一住將近卅年,到女兒宗婷上了初中,才遷到左營軍區旁的建業新村。但「異鄉久居即故鄉」,仍然把成功新村視為在臺的第一故鄉,只要村裡有婚喪喜慶活動,一定回去參加。
成功新村過去改建過兩次,一次是民國五十二年,由土坯牆改為紅磚牆;第二次是民國七十二年,依眷戶意願負擔部分費用,加蓋成二層樓房,以適應人口增加壓力,惟改建戶不及半數。 最近聽說又要改建了,這次卻是大規模的遷建,亦即全村眷戶都要遷到附近新建大樓,原來的成功新村,可能在兩年後就要走入歷史了。今年五月中旬,特地請女兒和可愛的外孫吳仲謀、家璇小兄妹陪同,回到成功新村,並在眷村大門口留影紀念。 成功新村眷戶家家都有小院子,我們曾用來養鴿,小兒宗華幼時常愛逗著鴿子玩,後來為了孩子的健康才忍痛不養!鴿子和人一樣念舊、戀家,不論多遠一定飛回來。成功新村的鄉親們又將搬家了,就像五十七年前離開大
陸一樣,情感上都是非常的依依不捨。(轉載榮光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