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從小在左營海軍眷村長大的孩子,記得那時眷村房子都不大,每一家都用竹籬笆隔著當圍牆,當然廁所都是公用廁所,每當小孩們不用功讀書時,爸媽就嚇唬孩子們:「不用功讀書,長大去做挑大糞的」,當時沒有洗澡間,冬天關了門在客廳洗,夏天、尤其是放暑假,那可樂了,每一家小孩不管男女都穿個小短褲光著上身(當然都是稚齡兒童),鋁製大澡盆接滿了水,接著就開始左右小鄰居隔著竹籬笆用水瓢舀水火拼,真是暢快到底(其中一位玩伴長大後還做了經國先生的醫療小組成員)。 媽媽們平日除了操持家務,就是幫鄰居媽媽坐月子忙進忙出,因為我們眷村父親們都是隸屬戰鬥部隊,長年駐紮外島兩三年才輪調回台灣一次,有時不到半年又調回外島,那
-媽媽懷孕了怎麼辦?所以左右鄰居就成了最佳幫手,找接生婆、幫忙坐月子、交換帶孩子經驗談,所以我想,在那個所有物資均缺乏的年代,眷村孩子個個身強體健,大概都是媽媽們互相傳授經驗,才會讓孩子們頭好壯壯吧! 不知什麼時候該始有了加工外銷品代工,眷村媽媽們忙完了家事就聚在一起做塑膠花、鉤毛衣賺一些外快貼補家用,因為那個時代家家幾乎都有好幾個孩子,要吃飯、要穿衣、要上學,靠爸爸的一點微薄薪水根本不夠用,孩子要交學費了怎麼辦?於是由家裡經濟最差的媽媽當會頭,左右鄰居湊錢上會彼此幫忙,也從來沒有聽說誰有倒會的。 上了小學後父親調回師部當參謀,記得每到假日時父親就約了好多同事回家來,大多是單身在台的叔伯們
,蒸包子、包水餃、桿麵條(因為最省錢,麵粉是配給的不要錢),家庭的溫馨和我們童稚的笑語也多少撫慰了他們離鄉背井的心靈,後來叔伯們一個個成家了,父親那唯一的一套西裝,也輪流穿在好些新郎倌叔伯們身上,家裡到了月底錢也捉襟見肘,因為我那好交朋友的爸爸早在月中前就把錢借給了更需要的袍澤弟兄們。時光飛逝,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童年的記憶還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裡,那時的鄰居及父親的袍澤們,大家都是那麼祥和,那麼相互扶持的走過最艱辛的路,台灣富裕了!但是在我小時記憶中的溫馨,為何卻是那麼遙遠啊!